《勝券在握》裡的科技公司“奧傳司”,原來是阿里巴巴上海總部!

01

楔子

前兩天,因爲半夜需要照看感冒的娃,結果刷了一部叫做《勝券在握》的電影,主演是鄧超。劇情主要是講一個叫做”“奧傳司”的科技公司裁員,結果裁到“動脈”了。

公司的第11號員工白勝被郝大哥催債,又慘遭公司裁員,爲了贏回屬於自己的800萬期權,他必須在公司苟住100天。

然後白勝故佈疑陣,假裝自己有ai的核心競爭力,又被公司請回去內部創業,結果集齊了一堆被“優化”的人員後,搞着搞着,居然弄假成真了。

其實劇情並不太複雜,但劇中的建築卻引起了我的關注,總感覺比較眼熟。所以這篇文章就是扒一下這個取景地,以及闡述一下我對產業園類建築的一些看法。

02

西岸藝島

經過一番搜索之後,我發現這個取景地就在上海徐匯西岸傳媒港邊上,而且我之前寫文章的時候還帶到過這個建築。這個項目叫做“西岸藝島”,是阿里巴巴徐匯濱江3個園區之中的X園。

西岸藝島(ART TOWER)

整個項目建築面積93,000 平方米(地上 57,000 平方米,地下 36,000 平方米)。7 棟建築,8 層至 14 層不等,最高高度爲 60 米 。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設計,這是她在中國的首個建築作品,也是她在全世界範圍內設計的最大的建築作品之一。

光這樣介紹不直觀,所以我做了一組劇照與現實照的對比,帶大家一起看看阿里這個園區的整體效果,同時也領略下大師的設計風采。

鳥瞰效果展示

上圖爲劇照,下圖爲實景

外立面效果展示

上圖爲劇照,下圖爲實景

辦公區效果展示

上圖爲劇照,下圖爲實景

天台效果展示

上圖爲劇照,下圖爲實景

下沉廣場效果展示

上圖爲劇照,下圖爲實景

看完這一組照片,大家對於取景地是“阿里上海總部”應該沒什麼懷疑了吧。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照片。

上面這幾張圖片,有些是劇照,有些是實景照。我按照劇中的色調進行了統一,總的來說給人一種“壓抑”之感,這不得不讓我聯想到“996是福報”的阿里企業文化。

向下看是深淵,向上望是井口,處處是夾縫,都不是什麼美好的聯想!

難道科技公司都是這麼讓人絕望的嗎?就連辦公樓都要彰顯這樣的企業文化嗎?

03

妹島和世

說真的,這個建築出自妹島之手,我是挺意外的。作爲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的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之前的設計作品都是給人以“輕盈”之感,而像西岸藝島這麼“沉重”,還是比較罕見的。

01.瑞士洛桑的“勞力士學術中心”

02.美國新迦南市的“格雷斯農場河畔建築”

03. 日本東京的“ 克里斯丁-迪奧大廈 ”

04.日本金澤的“21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

總的來說,她的作品多數採用“細柱、薄板、超白玻”等建築元素來營造“通透的、輕盈”的感覺。

但是也有項目因爲進深過大,即使應用了這些元素,在陰天也沒能呈現出“輕盈”之感,那就是“直島町客運碼頭”項目。 (如下圖)

所以我判斷:妹島設計阿里園區的時候,一定是不忘初心的。但架不住項目的進深太大,而中間的採光中庭無法滿足採光的需求,所以出現了“壓抑之感”。

從阿里項目的總平面圖來看,高達60米的樓圍成一圈,只有在一側開了個小口。這樣的中庭空間,註定是採光不足,給人壓抑感的。

04

企業總部

這幾年,互聯網、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迅猛,在一線城市攻城略地,修建了大量的“總部辦公”,體量動不動就10幾萬平方,甚至還有幾十萬平方的。

而很多項目,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西岸藝島這樣的問題。雖然建築看上去高大上,但進深大,採光差,實際使用給人巨大的壓迫感。

01.騰訊北京總部大樓

項目總建築面積:33.4萬平方米,地上7層,地下3層。總投資:約18億,項目建成時號稱“亞洲最大的單體辦公樓”,可以容納8000名員工辦公。

這麼巨大的平面,單層建築面積接近3萬平方米,這中間的採光可想而知了,白天可能都需要“補光”。(如下圖)

02.OPPO杭州總部大樓

項目 ‌ 總建築面積 ‌: 約3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約23萬平方米。 建築高度‌:180米,其中地上38層,地下4層。 ‌總投資‌: 約36億元,據說這個項目目前停工了。

雖說BIG是國際頂級設計公司,但是爲了迎合業主的低級趣味,把建築造型做的如此的“不雅”,確實讓人匪夷所思,幸好最近停工了。

擴展閱讀:那些造型不太雅的建築

但是超大體量的項目,也有空間關係處理比較好的,比如說阿里菜鳥總部和華爲青浦研發中心。

01.杭州阿里菜鳥總部

這個項目一期總建築面積約29.6萬平方米‌,地上5層。因爲內部掏了很多個面積巨大的庭院,所以建築體量實際很“薄”,內部採光一點沒受影響。

02.華爲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

這個項目佔地面積約2400畝,總建築面積206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等於是造了一個特色小鎮。

所以雖然項目體量超級大,但是根本沒有通風采光的問題,但是它離上海市區太遠了。

看了這麼多國內頭部科技公司的總部大樓,正反面的例子都有,不知道你作何感想?

05

結束語

雖然作爲建築師,良子可以對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總部大樓“品頭論足”。但對大佬們來說,這些建築評論也就是隔靴搔癢,無關痛癢的。

其實作爲“打工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打工,哪有選擇的餘地啊。也許老闆們就是希望營造這種“壓抑“的工作環境也未可知,畢竟他們”勝券在握“。

最後,作爲良有方的讀者,你覺得企業總部應該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