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都一樣?錯,35年後兩種家庭的差距,不止一點半點

大家好,我是心理醫生梓宸爸爸~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以前,老一輩都講究“延續香火”、“養兒防老”,所以,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無論如何也要生個兒子;如今,在生兒生女這件事上,大部分家庭都不再強求一定要兒子,而是順其自然,覺得生兒生女都一樣。

那生兒生女真的一樣嗎?錯!因爲不論是孩子的成長,還是35年我們老了之後,這兩種家庭的差距,真的不止一點半點。

科學發現,男孩女孩的大腦差異,從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生根發芽的那一就開始了。男孩和女孩的胼胝體是不一樣的。女孩的胼胝體後部,要比男孩大,而胼胝體主管視覺,所以,女孩的觀察力一般比男孩要強。

女孩的前連合也比男孩要大,而前連合主管本能和情緒,所以,女孩的情緒感受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都比男孩要好。

有研究表明,男孩視覺相對集中,更多關注的是前面的目標;而女孩的視野較寬,不僅注意前方,還會注意到周圍的目標。在聽覺方面,女孩優於男孩,所以,男孩一般在課堂上表現得精神渙散,容易走神,女孩則能更加認真聽講。

所以,教育男孩和女孩不能一概而論。

男孩的成長需要勇敢和責任,對待男孩,不能過於溺愛和“包辦”,讓男孩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自立自強;當男孩遇到挫折和危險的時候,要鼓勵他去面對和解決,吃點小虧無妨,這樣他才能變得勇敢。

女孩的成長則需要堅強,女孩能比男孩更快地識別和讀懂情緒,雖然這是一個優點,但是,情緒敏感也更容易使她們被情緒所困。所以,家長要教會女孩怎麼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教她學會堅強,緩解自己的情緒。

在網上,對於男孩和女孩,有這樣一個段子:“如果說女兒是小棉襖,那兒子就是軍大衣......不過,是夏天的!!!”

女孩是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因此爸爸媽媽對女兒會更加寵愛;男孩是爸爸媽媽的“軍大衣”,總是調皮搗蛋,到處闖禍,讓家長們操碎了心!

生活中呢,也確實是這樣。男孩不善於口頭表達和情感表達,他們長大後與父母的代溝比較大,交流更少,父母跟他說話,他會認爲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願意搭理;有什麼困難和苦衷,他們也會自己默默承受,不願意告訴父母,防止父母擔心。但這無形中,也讓親子關係之間多了一堵牆。

女孩則不一樣,她們心思細膩,情緒敏感,更容易察覺父母的情緒,猜到父母的心思,然後耐心給出迴應。哪怕長大了、結婚了,也會時不時就跟父母打個電話,一聊也能聊上個把小時;或者隔三岔五的回家看看父母,也能和媽媽睡一張牀上聊到半夜。

所以,論起孩子的貼心程度,“小棉襖”肯定會比“夏天的軍大衣”會更有優勢。

養兒子就像玩遊戲:新建一個賬號,然後開始練級,接着就是使勁砸錢,一路打怪升級,終於養出了一個大號,最後卻被一個叫“兒媳婦”的盜號了。

養女兒就像種名花:定時澆水、小心鬆土、百般呵護、日夜操心,終於盼到花開了,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欣賞,就被一個叫“女婿”的給連盆端走了。

雖然說結局都一樣,但是,中間的感受還是有區別的。

男孩的家長,感受到的是經濟和身體的壓力。男孩需要買房、買車,還要準備“五金”和高昂的彩禮錢;有孫子了,當爺爺奶奶的還要幫忙帶孫子,身體好還好說,身體不好帶不了沒準還要受指責。

女孩的家長,更多感受到的是心理的壓力。女孩嫁出去就是“外人”了,父母更擔心的是男方的品性,公婆對兒媳的態度等等。

之前,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街頭採訪,主要針對的目標是“90”、“00”後對待父母養老的看法。具體問題就是:當你父母老了,你會把他們送去養老院嗎?

男孩和女孩的回答真的是截然不同。大部分男孩的答案是:會!

他們認爲,他們有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方式和老人也不同,也不擅長和老人溝通,也沒時間陪伴老人。而養老院更專業,也有很多的同齡老人,把父母送去養老院反而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照顧。

女孩的答案卻正好相反,她們很肯定的說:不會!

她們的理由是,怕養老院照顧不周到,怕父母的生活方式無法適應養老院的運作方式。最後,女孩說道,那樣做,跟遺棄自己的父母有什麼區別呢?就算實在忙不過來,也會僱個人在家照顧他們。

所以,就對待父母養老方式這件事上,女孩還是優於男孩的,畢竟,哪個做父母的,老了還希望被自己的子女送去養老院呢?

其實,人到晚年究竟能不能得到子女的照顧,與是兒子和女兒並沒有太大關係,更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有沒有教育好孩子。

如果孩子品行好,無論是男孩女孩都能夠讓我們安享晚年;如果孩子品性不好,那麼無論是男孩女孩,我們的晚年生活都是非常孤苦可悲的。

所以,生男生女都好,關鍵是看我們會給予他們什麼樣的教育,只要孩子們孝順,就是老人的福報。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持有家庭指導師證和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證,專注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健康,每天分享現代化科學育兒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