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研發不斷突破! 花蓮慈濟醫院獲3項國家新創獎肯定
▲▼花蓮慈院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前排左二)與清大、慈大團隊合作的「高藻膽蛋白葛仙米的栽培與生醫應用」獲「學研新創獎」肯定。(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及眼科研究中心12月26日分別以「以頭頸電腦斷層自動偵測頭頸癌者淋巴結並分析惡性度之平臺」、「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得第21屆國家新創獎「臨牀新創獎」;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與清華大學、慈濟大學團隊合作的「高藻膽蛋白葛仙米的栽培與生醫應用」獲「學研新創獎」肯定。
國家新創獎是臺灣生醫與大健康領域的最高榮譽。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2024年共遴選出192組來自企業、學研及臨牀的創新技術,並於12月26日下午2時在臺北漢來大飯店舉辦第21屆國家新創獎授獎典禮暨醫療創新Demo Day。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許文林副院長、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偕同研究團隊蒞會接受表揚。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許文林副院長帶領放射腫瘤部主任劉岱瑋、放射治療科主任黃聖耀、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許仁駿等團隊,以「以頭頸電腦斷層自動偵測頭頸癌者淋巴結並分析惡性度之平臺」進行的醫療軟體技術研發成果,獲得國家新創獎「臨牀新創獎」,並在12月初的臺灣醫療科技展InnoZone創新科技特展中發表。
許文林副院長指出,這項技術對於頭頸部癌症病患淋巴結展現高的偵測率,未受腫瘤侵犯的偵測率達76%,受腫瘤侵犯但無淋巴結膜外擴散(ENE)爲73%,有ENE的情況下偵測率高達90%,整體平均偵測率達80%。獲評審委員認爲「表現優異」。且在淋巴結短徑小於0.5公分時偵測率爲45%,但隨着淋巴結短徑變大,偵測率可達80%,表現出此項技術對不同腫瘤大小的靈活應對能力。
▲▼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及眼科研究中心以3項研發獲國家新創獎「臨牀新創獎」。
評審委員認爲,這項技術致力於提升頭頸癌淋巴結轉移的檢出率,對於提高癌病人治癒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且研發團隊具備完整的臨牀實用價值,研發成果可行且具應用前景。
團隊預計於2025年與專研醫療AI的DeepQ(奧啓迪科技)團隊的合作下,將應用這系統於花蓮慈院臨牀場域,協助耳鼻喉外科治療頭頸癌病患,未來也會朝取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醫療器材認證努力。
獲得國家新創獎生醫產品研發類「臨牀新創獎」的「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是由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帶領副研究員溫耀增博士,以及參與計劃的林衡道博士等共同研發,這項技術在臨牀前動物實驗中證實療效和神經保護機制,安全性和功效性也已在人體臨牀試驗中獲確認,據臨牀應用價值。
這項技術已申請美國專利保護,確保智慧財產權的完整性。產品能有效減少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變病及手足症候羣,減輕癌症患者的疼痛與不適,提升生活品質。評審委員認爲這項生醫產品具有低成本和便利性優勢,有助於未來提升市場接受度並擴大應用範圍。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何宗融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江啓勳,以及慈濟大學醫學系生化學系陳灝平教授、醫學影像暨放射學系助理教授劉威忠、護理學院副教授耿念慈、碩級助理柯雅淳共同研究的「高藻膽蛋白葛仙米的栽培與生醫應用」獲「學研新創獎」肯定。
葛仙米是一種可食用的淡水藻,富含有益健康的藻膽蛋白、多糖體及維生素等成分,自晉朝以來即被視爲護眼及抗衰老的養生聖品,團隊利用創新技術,培育出藻膽蛋白含量更高且產量更豐的葛仙米。
何宗融副院長指出,因傳統葛仙米產量稀少,價格昂貴,只出現在宮廷料理中。爲了受惠大衆,這項創新開發出高效栽培系統,可大規模生產葛仙米。不僅產量較傳統高2至3倍,且藻膽蛋白含量亦高出3至5倍。
人類隨着年齡增長,自由基對細胞的攻擊或慢性發炎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包括皮膚衰老、骨量流失和細胞損傷等。因此,未來對於預防老年相關疾病的保養品或保健品需求將會增加。
何宗融副院長指出,與NF-kB發炎路徑相關的疾病包括癌細胞骨轉移、皮膚老化、神經細胞損傷以及破骨細胞過度活化等。藻膽蛋白是一種具有高效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天然色素。經實驗證實,藻膽蛋白能有效減緩由NF-kB發炎路徑所引發的細胞傷害、骨量流失和皮膚損傷等症狀,顯示葛仙米萃取物在抑制這些病變的產生具有顯著效果。
基於葛仙米的生物醫學功效,它深具開發成保養品或保健品的潛力。研發團隊掌握高產量培育技術,能降低生產成本,提供價格實惠的各類衍生產品,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此外,其栽培模式符合2050淨零排放目標,有助於藻類固碳政策的實現,並推動綠色循環農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