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管燕蕾/青蔥剪又生

青蔥剪又生。圖/紅林

「媽,我今天收成囉!」小兒子洋洋得意地放學回來,手上還擎着兩枝青蔥,活像門神秦叔寶。我一面停下手邊的工作,一面端詳他那兩枝蔥:嗯,根苗健壯還帶些許砂土,蔥白均勻分明,蔥綠不帶黃斑,嗯,果然是好蔥。

蔥的拉丁文學名是Allium fistulosum,生物老師說過,前面那個部分是「屬名」,是個中性名詞,指蔥或蒜類的植物,是「蔥屬」;後面那個部分是「種名」,是形容詞fistulosus的中性主格形式,意即「中空的」。所以小時候我媽教我認菜:「蔥空、蒜扁」,就是指蔥葉切開是中空的、蒜葉則是扁的。她說即使是住在都市,也千萬不要連蔥、蒜都不會分辨!

早在學期開始得知自然課要實作種菜,這小子就認真起來了,先是主動打電話向住在三公里外的阿公請教種植青蔥的方法。身爲驕傲的宜蘭羅東三星人,阿公本身在老家不但種了蔥,還有蒜跟韭菜,會按節令收成,收穫可以放滿整個轎車後車廂。阿公在電話那頭傾囊相授,小子在電話這頭偶爾點頭稱是、偶爾頻頻發問。

當他掛掉電話時,我問他:「阿公有告訴你種蔥的秘訣嗎?」他對我瞇起眼睛透露道:「要種深一點。」接着跟我討來幾枝青蔥,剪下帶根的後三分之二,用沾溼的廚房紙巾小心地裹好,準備帶去學校上課。

自從他在學校樓頂菜園種下青蔥後,隔三差五就會去「巡田水」,偶爾回家我都會收到有如「今日農村」的報告:「我們還在鬆土,還不能種下去。」、「我們今天上樓澆水囉!」、「今天同學的菜上有蟲蟲!」、「明天氣象預報說會下大雨,暫時不用澆水了,不過根會不會爛掉啊?」

看着小兒子開心地跟全家講述,學期結束前,老師陪他回到學校樓頂採收蔬菜時,只剩下他學期初種下的三枝青蔥還挺在那邊,其他同學的小白菜、青江菜等蔬菜不是枯槁就是給蟲兒吃光,他慶幸之餘,也覺得很有成就感。「不枉你平日都上樓觀察啊!」

我讚許地拍拍他,果然有比你媽更長進呢,他對青蔥的呵護我都看在眼裡。「老師今天先讓我拔兩枝比較長的蔥回家,另一枝下次再收。」瞧他那臉喜孜孜的,完全是個開心小農夫。

他爸正要做料理,接過他帶回的蔥,切下三分之一的蔥綠,剩下的三分之二讓他插進陽臺的菜箱。自從疫情爆發,家裡把土填入閒置的置物箱充當小菜圃,種些蔥啊、空心菜、小白菜什麼的。「等你帶回另一枝蔥,兩枝就能收成了,再剪綠綠的部分來炒飯吧!」他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