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充站數量超過加油站,新能源汽車再迎標誌性進展

來自深圳市發改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該市已累計建成汽車超級充電站362座,超充站數量超過加油站,同時充電槍數量也超過加油槍。

深圳是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汽車超充設施"雙超"的城市。這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在新車滲透率首超50%之際,收穫的又一標誌性進展。

超充樁的充電速度是一般快充樁的數倍,是慢充樁的四五十倍甚至更多。對於加快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而言,超充站建設十分關鍵。

2023年6月29日,深圳推出首個全液冷超充示範站並宣佈啓動"超充之城"建設,目前已初步構建遍佈全城的超充服務網絡。這些超充站點大多依託原有的公共充電站建設,分佈在大型商業綜合體、公交場站、產業園區等。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車充電量達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9%。

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地也在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其中重慶市近日公佈《新能源汽車便捷超充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加速建設全國一流便捷超充城市,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超充樁4000個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倍增至16.51萬輛,居全國省級行政區第四位。該市規劃到2026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20萬輛。

企業界推動充電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更高。除了各大造車新勢力的單兵突進,上個月,華爲數字能源攜手比亞迪、奇瑞、長城、廣汽、理想、賽力斯、阿維塔、小鵬等首批11家車企、線上線下500多家充電運營商、行業協會等,成立了"超充聯盟",希望通過打造廣覆蓋的超充網絡,讓用戶"放心購買新能源汽車"。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發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10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爲795.4萬臺,同比增加68.9%。公共充電樁數量前十省份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湖北、北京、山東、安徽、河南和四川,所建設的公共充電樁數量佔到全國的71.6%。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既定政策。這方面最近的重要文件是2023年12月27日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力爭達到45%。

在國家政策引導之下,全國多個省市把新能源汽車列爲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包括傳統汽車製造基地和藉助“造車新勢力”崛起的新軍。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相關文件發現,明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產能)超過100萬輛的城市就至少有9個,包括合肥(超300萬輛)、柳州(超300萬輛)、深圳(超200萬輛)、廣州(超200萬輛)、西安(150萬輛以上)、上海(超120萬輛,2023年已達成)、重慶(100萬輛)、成都(100萬輛)、南京(100萬輛)。此外,長沙市沒有公佈相關文件,但根據湖南省相關規劃可推測該市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也在100萬輛以上。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財稅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認爲,龍頭企業的帶動和厚實的產業鏈基礎,是各個城市競逐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關鍵。目前來看,除了深圳、上海、西安三強之外,合肥(比亞迪、蔚來等)、長沙(比亞迪)、廣州(廣汽埃安、小鵬)、重慶(長安、賽力斯問界)、常州(比亞迪、理想,動力電池產業鏈)等城市具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較好基礎。

在國家和地方合力推動之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23年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31.6%。截至 2023 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2041 萬輛,佔汽車總量的 6.07%。

今年4月,中國汽車產業迎來歷史性時刻。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發佈的數據,4月1日至14日,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51.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26萬輛,佔比達到50.39%;同時,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佔比也達到50.19%,兩項滲透率數據均首次超過燃油車。這一歷史性節點到來的時間,比國家規劃原定目標提前了11年。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意味着主流消費羣體已廣泛接受新能源汽車這一新事物,對於產業的下一步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業內人士認爲,隨着新能源汽車技術、性能進一步成熟,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整個產業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日前對媒體預計,2026年前新能源汽車市佔率會快速上升,2024年接近40%,2025年接近50%,2026年超過50%。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會達到1億輛左右,市佔率突破70%。

而據公安部今年1月統計數據,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36億輛,有94座城市的保有量超過10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