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雙子宮⋯妙齡女難懷孕 臺大微創術後懷上雙胞胎

33歲陳小姐(左4),罹患先天子宮畸形,受完全性子宮中膈影響,導致備孕時一直不順利。她在臺大醫院接受子宮鏡手術矯正,切除子宮中膈後,3個月內即懷上一對雙胞胎。記者林琮恩/攝影

33歲陳小姐患有先天子宮畸形症,受完全性子宮中膈影響,體內有2個子宮腔、子宮頸及陰道,導致備孕時一直不順利。她在臺大醫院接受子宮鏡手術矯正,切除子宮中膈後,3個月內即懷上一對雙胞胎。全臺高達25%女性有先天子宮畸形,習慣性流產及早產族羣中,更有高達7%子宮畸形,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楊博凱表示,以子宮鏡手術治療這羣患者,可減少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帶來的風險。

楊博凱表示,完全性子宮中膈會導致病友身上出現2個子宮頸、2個子宮腔、雙陰道,不正常的血流,與受限的子宮腔空間,會導致胚胎早期血液循環受影響,與後續發育時的空間,造成容易流產等狀況;在備孕之前,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多是在準備懷孕時發現問題,在手術切除後,患者就能依照正常生育準備懷孕。

臺大醫院婦產部主任楊政憲解釋,許多患者在準備懷孕前不知道自己罹患完全性子宮中膈,而患者在初次性行爲時,伴侶的陰莖會從某一側陰道進入,導致該側陰道被撐大,另一側則不會再於性行爲時被使用,所以除非排卵時正好在同一側,否則不會懷孕,相當於懷孕機率少了一半。

過去臨牀上多以開腹手術完成子宮中膈切除來降低流產風險。由於開腹手術侵入性高,近年發展以微創方式藉子宮鏡進行治療,但在完全性子宮中隔的患者身上,要執行這項手術仍有其困難。楊博凱表示,爲避免懷孕時子宮閉鎖不全,這項手術必須精準打通2個子宮通道來切除子宮中膈,保留2個子宮頸,讓子宮腔空間擴大,傳統上使用物理、光學引導手術,卻會因方向不明確,手術容易失敗。

楊博凱指出,臺大醫院過去16年完成58例完全性子宮中膈患者治療,團隊發現藉由將兩側子宮極度擴張,利用子宮頸與子宮中膈的彈性差異,在子宮中膈下端產生貫穿通道,在不必使用腹腔鏡、沖刷液使用較少的狀況下,手術困難度、風險及成功率上升,手術成功比率高於傳統手術,比率約五、六成,懷孕成功率則因患者多回到家鄉生產,並無相關統計。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婦產科微創手術期刊」(JMIG,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