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中山國,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訪古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河北省平山縣地處河北西部,太行山東麓。域內東低西高,地勢多樣。平山早在唐代至德年間已經設縣。這裡的中山王陵和戰國時中山國遺蹟非常出名。我在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時,負責的分支學科之一是商周考古,其下限到戰國,那時編輯中山王陵、中山三器、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等條目,心中已經很是嚮往,而今時間過去 40 年,實地探訪之願才得以實現,確實感觸良多!
01
戰國中山王墓的發掘
時間要回溯到 1974 年,當時河北省文物部門接到報告,說平山縣三汲鄉農民大規模平整農田,到附近兩座大土丘上取土,挖出一些古代文物。考古人員聞訊後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清理勘察,發現了“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表明這是一個王陵。此時墓穴主墓室已經遭到盜掘。考古人員對周圍進行清理,發現主墓穴旁是個庫,庫與主墓室不相連通,正是由於庫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貴文物躲過盜劫。此後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的南七汲村發掘了 1 號、3 號、4 號、5 號和 6 號等戰國時期墓葬,包括爲數龐大的車馬坑與陪葬墓,同時發現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古城。發掘出土的文物與戰國晚期的趙國、魏國文物相近,但又有許多具有明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風格的器物。
中山王墓發掘現場
中山王陵墓共發現兩處,一處在靈壽故城以西 2 公里處,東西並列兩座大墓,西側的 1 號墓已經發掘,可以確認是中山王厝的墓,2 號墓爲哀後墓。另一處在城內西北部,南北錯列 3 座大墓,已發掘的 6 號墓在最南端,墓主人未能確定。1 號墓與 2 號墓有高大的封土。1 號墓封土南北長 110 米,東西寬 92 米,高 15 米,形成三級臺階狀,當年臺上應建有迴廊和廳堂建築。墓室平面爲長方形,中央爲方形槨室,南北爲兩條墓道,槨室用厚約 2 米的石塊砌成,槨室內約有四層套棺。1 號墓封土範圍之內,東西兩側各有陪葬墓 2 座,封土南面有對稱的兩座長方形車馬坑,並有船坑和雜殉坑各一。6 號墓的陪葬坑是東側 2 座,西側 1 座,南面也有兩座對稱的長方形坑,可能也是車馬坑。中山王陵的發掘,爲了解戰國時期王家喪葬制度提供了寶貴資料。
中山王墓平面圖
02
中山王陵的精美文物
這批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僅1號和6號墓的出土文物就達 19000 餘件,尤以大量孤品、珍品的發現而震驚中外,其中刻銘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中山侯鉞、山字形器等爲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的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銅錯金銀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銀首人俑燈、虎噬鹿器座、牛器座、犀牛器座、雙翼銅神獸以及帶有壓劃紋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盤、鷹柱大盆,大量的玉龍、玉虎、玉人等,則反映了中山國在鑄造、冶煉及工藝美術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中山王墓出土的石制六博棋盤
刻銘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被稱爲中山三器。鼎通高 51.5 釐米,最大直徑 65.8 釐米,爲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鉢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 469 字,記述中山國討伐燕國、開闢疆土的事件。據鼎銘得知,此鼎爲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其銘文字數之多,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戰國銅器中更屬罕見。
刻銘鐵足銅鼎
鼎上銘文
獨具特色的中山國文字
銅圓壺爲短頸鼓腹,兩側有二鋪首,圈足,有蓋,蓋飾三鈕,通高 44.5 釐米,腹徑 32 釐米,腹與圈足皆有銘文,腹部銘文 59 行、182 字,內容是嗣王爲先王寫的一篇悼詞,除歌頌先王的慈愛賢明外,還讚揚了相邦司馬賙伐燕取得的戰果。
中山王圓壺
中山王方壺爲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其造型上的突出特點是使用八條雕龍爲飾。在壺蓋上有四個抽象的龍形鈕,在壺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條小龍,龍頭衝上,獨角大耳,頸背生鬃,長尾。壺身有 488 字銘文。根據銘文的記載,這是一件中山國王命令其相邦(相國)鑄造的酒器。銘文還告誡嗣王記取燕王子之反臣爲主的教訓,頌揚司馬賙的忠信和伐燕的功績,並闡明如何得賢、馭民和鞏固政權的道理。
中山王方壺
兆域圖銅版是用金銀鑲錯出的一幅以陵墓爲主體的陵園總平面圖,陵園建築的各個部分和相互距離都注出了尺寸。全版長約 94 釐米、寬度約 48 釐米、厚約 1 釐米。該銅板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縮尺製圖、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銅質建築平面設計圖。
中山王墓兆域圖銅版及摹本
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周身飾有錯金銀色花紋,下方有四隻橫臥的梅花鹿,四肢曲臥於一圓形環底座,中間分別於弧面上立有四條獨首雙尾龍,龍身各蟠繞一鳳,上方龍頂拱承一飾有云紋的方形案框。四鳳雙翅聚於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該器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極爲精美。
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
十五連盞銅燈高 82.9 釐米,座徑 26 釐米,重 13.8 公斤,由燈座和七節燈架托起 15 盞燈盤,每節支架皆可拆卸,支架上裝飾着鳥、猴等小動物。
十五連盞銅燈
錯銀銅雙翼神獸長 40 釐米,曲頸昂首,兩肋生翼,四肢弓曲,躍躍欲起。通身錯銀,身軀爲捲雲紋,獸翼有長羽紋。背部裝飾兩隻左右對稱的錯銀鳥紋,底部鑄有銘文。有研究者認爲,這種造型風格來自西域,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屬於儀仗禮器,使用時插在木柱上,以此象徵中山國的權威。
錯銀銅雙翼神獸
中山人的都城依山而建,城內也有小山,“中山城”“中山國”即由此得名。在靈壽古城發現的瓦當上裝飾着各種山的圖案,建築構件中,山峰形瓦釘飾也爲中山國所獨有。崇山的中山人把山的形象賦予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展品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山”的影子,蔚爲壯觀的山字形器更足以說明一切。
中山王墓出土的山字形儀仗用具
03
戰國七雄之後第八雄
中山王陵的發掘,爲我們認識中山國曆史提供了權威的資料。中山國(公元前 414 年—前 296 年)是戰國七雄之後的第八雄。當時“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中山國即是千乘之國之一。
中山國位置圖
中山國的建立者屬於春秋時期北方民族中的白狄。春秋時期,北狄分爲赤狄、長狄、白狄、衆狄等多個部族,南下同中原諸侯爭奪生存空間,侵邢、伐衛,又攻齊、伐魯。北狄的南侵,遭到了以齊國爲首的中原諸國的堅決抵抗,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口號就是爲抵抗北狄而提出的。
在中原各國的抵抗之下,赤狄和長狄被滅,白狄部族的生存環境也相當惡劣,被迫東遷,到春秋晚期,遷徙到今山西、河北一帶並建國。其建立者爲中山武公,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在燕趙之間,也即太行山東麓一帶。公元前 506 年,“中山”之名首見於《左傳》。
中山王墓出土的反映北方民族風格的圓形獵帳中心銅柱帽
據有關材料和銅器銘文考證,戰國時中山國的國君有文公(武公追封)、武公、桓公、成公、厝王、尚王等七代。在公元前 380-378 年間,桓公將都城遷到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境內),利用太行山脈和自然河溝等天然屏障作爲防護。今靈壽古城南北長 4.5 公里,東西寬 4 公里,內分東、西兩城,東城北部爲宮殿區,南部爲官署區、居住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部分爲中山王墓區,南部爲王公苑囿和商業區、居住區、農業區。
中山國君世系表
公元前 328 年左右,中山王厝即位。他即位時僅 16 歲,統治中山國 20 年,任用老臣司馬用爲相,把中山國帶向繁榮與興盛。前 323 年,21 歲的中山王厝與韓、趙、魏、燕等幾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然而前 308 年,厝王英年早逝,其子即位,國力開始衰落。
中山國疆域變化圖
中山國與其南鄰趙國世代爲仇,經常發生戰爭。歷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進行改革,“胡服騎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強兵富國,消滅中山。前 306 年,趙國與燕國南北夾擊中山,前 296 年中山國滅亡。
中山國也使用燕國的貨幣——明刀錢
做錢幣的模具
雖然中山國是北方民族建立的國家,但其文化已經十分中原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隨葬器物的儀軌和形制上,在中山三器的銘文中,“克順克卑”“純德遺訓”“穆穆濟濟”“馭右和同,四牡汸汸”等大量語句,都是對《禮記》《樂記》《詩經》《春秋》等的引用或改造,其他如“慈孝宣惠,舉賢使能”“ 籍斂中則庶民附”“惟德附民,惟義可張” “夫古之聖王,務在得賢,其即得民” 等,也都表現出對儒家重仁、重民、重賢等思想的吸收和宣揚。
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銅編鐘
陶人俑拜山,反映中山國對山的崇拜
不過,古中山國雖然學習了中原的禮制,但是始終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山字形器所反映的對山的崇拜,比如九鼎中盛放的東西沒有傳統中原王國祭祀最重要的牛肉、卻盛放着馬肉和狗肉,便是體現了自身的生活習俗。
04
更多中山國精美文物
金戈鐏,鐏爲戈柄下端的圓錐形金屬套
錯銀鑲金銅犧尊,盛酒器具,獸口爲流,雙眼嵌綠松石,蓋鈕爲曲頸的天鵝。
銀首人俑銅燈,雙手各握一條長蛇,兩蛇頭部分別擎住一隻燈盤。
磨光壓劃紋黑陶鼎
磨光壓劃紋黑陶鴨形尊
磨光壓劃紋黑陶鳥柱盤
錯金銀銅虎噬鹿屏座
錯金銀銅牛屏座,周身飾有錯金銀捲雲紋
虎形玉佩
作者介紹
圖片|翟德芳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雨欣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