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從奔放到內斂

餘勝良(證券時報記者)

鯊魚灰,黛墨灰,暮靄灰,設計師把灰色玩出了花樣,名字衆多且莫名其妙,讓挑選者分不大清楚差異點在哪裡。

誰能想到這是現在家裝的主打色。地板、傢俱、牆壁、窗簾,這些占房間最大面積的主打顏色,都悄悄地變成了灰色,近些年流行水泥灰,牆壁也是水泥一樣的顏色,把房子搞得跟山洞一樣,各種各樣的高級灰,跟低奢有一拼,連奶油色都有人覺得太鮮亮刺眼了,房間不能有金色、銀色,就是要素雅到頂。

這是年輕人的選擇,稍微奢華繁複一點的裝修都會被挑刺。有推銷老別墅豪宅的短視頻,視頻裡如果有豪華的沙發椅背,金光閃閃的傢俱,下面就會有一堆人留言:這房子審美真差,真土。

主流審美髮生了很大變化,原來的家裝要把錢花在看得見的地方,室內裝潢要讓人一眼看到奢侈感,領略到房主的財力。在這個大背景下,紅木傢俱、歐美風格的裝修很有市場。現在年輕人更看重簡潔舒適。當然也會花錢,比如買奢石,但傾向於把錢花在看不見的地方,自己喜歡的纔會買,而不是爲了讓別人看。

這種審美漂移不僅僅體現在家裝市場,服裝也很明顯。

衣服一開始的功能是遮衣蔽體,一旦禦寒問題解決,財富增長到可以更換衣服,人們就開發衣服的新功能,樣式、材質都體現了穿着者的財力和審美。

有一段時間,街上不少人喜歡穿奇裝異服,女性衣服也很鮮豔,現在只有老年人會穿比較鮮豔的衣服出行,到處攝影留念,紅色紗巾是他們這代的標配,年輕人的圍巾越來越灰,衣服越來越簡單,穿着舒適就好。女性穿着越來越保守,不僅性感的着裝減少,穿高跟鞋的也越來越少。街上幾乎不見爆炸頭。

建築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有一段時間建築外形有諸多變化,講究個性豪華,讓人一眼看到就忘不掉,現在的建築外立面更爲簡單,大多是方磚一樣的形狀,講究實用面積和成本。

人們的很多行爲也在變化,有一段時間企業家們競相出鏡,知識分子熱衷寫文章接受採訪,有爆點的言論一個接着一個,現在打造個人IP的企業家越來越少,大多說話中規中矩,也有一些企業家熱衷搞產品發佈會,製造熱點,不過目的多是爲了賣貨。一度企業家們會穿着小天鵝的衣服在晚會上製造笑點,穿着朋克搖滾的裝扮製造氣氛。現在這種行爲越來越少。人們越來越守規矩,越來越簡單。

這個變化可能是因爲,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纔有人富裕起來,接受到各種文化,人們熱衷於標新立異,熱衷於顯示財富,顯示見識,希望將自己和別人區別起來。當人們財富和見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會更趨向於平淡。

缺少才顯得珍貴,比如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中,大多是富態的女子,當時胖可能還是家境富裕的象徵,現在基本上都是瘦臉女子纔有機會露面。

等人們的財富和見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原來的凸顯手段就顯得有些老套,讓人覺得土,比如穿着名牌可以很直接顯示地位,可是把大牌顯示在身上,就不夠婉約,不夠有文化。筆者十多年前到香港,發現他們穿着衣服更爲樸素,以普通顏色的休閒裝爲主。這說明先富起來的一羣人早早就發生了變化,這種趨勢正在一波波普及。

人們顯山露水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收斂自己成了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