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自制潛艦協同美日作戰?不切實際

旺報社評

首艘自制潛艦「海鯤號」亮相,預定2025年服役。「潛艦國造」專案召集人黃曙光表示,自制潛艇不僅可以保護周邊海域航線的安全,也能協同美日等國共同作戰,鞏固「第一島鏈」。民進黨政府企圖與美日聯手作戰,提出種種規畫,包括自制潛艦在內,都是在將「臺灣烏克蘭化」,但美國增援烏克蘭軍費預算,遭國會百般阻撓,衆院議長麥卡錫遭罷黜,罪狀之一是未阻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一旦共和黨取得政權,可能立即停止所有援助,看在臺灣眼中,還想依賴美軍自保嗎?

美國未必出兵保臺

臺灣海軍現役4艘潛艦,兩艘美製「茄比級」潛艦生產於二戰時期,過於老舊,僅能執行訓練任務,另外兩艘購自荷蘭的「劍龍級」潛艦,已服役超過30年,即使多一艘自制新潛艦,也不過5艘。去年8月解放軍對臺實施「繞島軍演」,在臺灣周邊海域共畫設6塊操演區,一旦臺海發生戰事,解放軍應會從海上包圍並封鎖臺灣。

依照國軍的戰略規畫,潛艦需扼守南邊的巴士海峽及北邊的宮古海峽,守住這兩個遏制點,解放軍艦隊纔不敢進來。日本有22艘潛艇,在協同防守宮古海峽應該有相當的嚇阻力量,美國若協調水下分工的工作,足以共同阻撓解放軍東出太平洋。

臺灣自力發展潛艇是在軍購無着之下所不得不爲,既然美國連稍具攻擊性的潛艦都不敢賣給臺灣,即使自制潛艦能夠成軍,美國能否與臺灣潛艦部隊建立資訊連結系統並進行聯合訓練,並不確定,一旦戰爭爆發,美日潛艦是否與臺灣潛艦聯手封鎖宮古、巴士兩海峽,不僅要看大陸當前的軍力現狀,更要審視美國戰略佈局爲何?

當前美國將戰略重點不斷向「大國競爭」轉移,美軍在進行各種戰略規畫時,首先會考慮到未來與大國對抗時,如何尋求戰略平衡。即使要動用到武力,對大國進行戰略威懾,已經成爲美軍諸多戰略規畫的首要考慮。而美國近年來所提出的「全政府戰略」和 「太平洋威懾計劃」,就是針對大國對抗,將資源集中在關鍵的軍事能力缺口上,以增強美國戰略威懾的可信度。

爲此,美軍印太司令部提出「四大支柱」計劃,包括建立一體化聯合部隊,具備支配海洋、空中、陸地、太空和網路空間領域的能力,增強聯合部隊殺傷力,同時改進區域兵力結構及部署,強調能夠在不集結兵力情況下形成規模優勢的作戰能力等。美軍作戰計劃都是着重在「大國競爭」,爲了實現大國競爭目標,美軍還一直在積極探索新的作戰理念,包括提出「抵抗作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諸多新概念,「抵抗作戰」的概念是一個基礎框架,使用包括特種部隊、心理戰和民事事務等在內的各種手段,進行有效的軍事抵抗能力。

對話比對抗更重要

在這種作戰概念下,臺灣若想與美軍聯合作戰,需要增強陸海空天磁等多維空間的作戰能力,絕非增加幾艘潛艦就能夠與美軍合作進行大國競爭,甚至想插手美軍的作戰事務。尤其是過去美國出售給臺灣的武器都是以防衛性爲主的戰力,臺灣即使有心與美軍一起進行聯合作戰,在武器裝備上恐怕也配合不了美軍的作戰規模。

美國陷入政黨惡鬥困境,右翼共和黨人強烈反對軍援烏克蘭,儘管白宮國家安全發言人柯比重申,美國將強力支援烏克蘭防衛,並保證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彈藥和武器系統,以及努力加強烏克蘭防空能力。但右翼共和黨人認爲幫助烏克蘭打擊俄羅斯,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戰略利益,民意支持度已超越拜登的川普就曾宣告,他當選總統後,俄烏戰爭就會立即結束,意味他將停止對烏軍援,逼迫烏克蘭上談判桌。

美國有自己的國家戰略利益,出兵保衛臺灣是否符合美國戰略利益,可能不同的人、不同的團體有不同的想法。就國際現實與國家實力而言,以潛艦部隊加入美國西太平洋防衛戰略,恐怕不切實際,美中積極恢復對話之際,與大陸對話比對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