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特使搭橋 兩岸三輸變三贏
旺報社評
尋求連任的國民黨主席江啓臣提議邀請馬英九作爲特使登陸,另一位候選人朱立倫也表示會請馬英九在兩岸扮演關鍵角色,看來國民黨內對重啓國共高層交流具有共識。但馬英九的登陸禁令早在今年520已經解除,理論上馬英九訪陸,不必等到黨主席選後,江啓臣、朱立倫的說法究竟是否選舉語言,還需要未來事實驗證。
臺海結束無底線對抗
兩岸關係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溝通,因而衍生出嚴重的相互誤判。這在去年9月海峽論壇「王金平參會風波」中展現得非常清楚。當時王金平受邀登陸,曾知會蔡總統並達成某種默契,國民黨中央也樂觀其成,但一個意外掀起兩岸輿論風暴,這場原本有助於紅藍綠三贏的互動,瞬間淪爲「三輸」的尷尬。
「王金平風波」正值美國大選前,川普大打「臺灣牌」抗中奮力一搏,當時民進黨政府並未從疫情初期的反中激進中走出,但現在時空背景已經不同。首先,拜登上任後,美中在臺海議題上重新建構底線,中共重申對臺和統路線不變,美國則重申維持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的立場,美中將在臺海維持「鬥而不破」的基本格局,川普任內臺海無底線對抗危機已經結束。
其次,就兩岸關係而言,蔡政府已經逐漸走出選舉前後的反中狂熱,並對大陸逐步迴歸務實。近期政府委託民間企業及團體與上海復星成功洽購BNT疫苗,最終還是接受了「復必泰」字樣的標籤包裝,已反映出上述的轉變。「抗中」熱潮在逐漸轉爲理性趨勢下,兩岸如何緩和緊張、突破僵局,達成某種政治性互動或溝通的可能性就上升了。
民進黨執政5年,民共之間已無互信,國民黨更有機會與大陸建立溝通關係。馬英九登陸當可向北京乃至大陸社會傳遞至少2個訊號:第一,臺灣仍有相當比例的民意支持兩岸和平、反對臺獨挑起兩岸衝突,希望兩岸繼續交流合作。馬政府8年執政評價各異,至少在兩岸政策上,曾創造一段兩岸關係黃金歲月。第二,臺灣政壇絕非「一面倒」親美反中,仍有相當一股力量謀求兩岸一中、和平發展。馬英九任內「三不」政策雖有爭議,但他卸任後提出「不排斥統一」實屬不易。
臺灣民意的2個真相
上述2個訊號是臺灣社會民意的「真相」,但因爲這幾年兩岸缺乏溝通、民粹竄起,加上外部勢力干擾,這些真相被輿論喧囂和激進言辭所淹沒。作爲一位已經卸任、不再有政治包袱的前總統,馬英九恰好是向大陸傳遞和平訊號的使者。當然,馬英九對大陸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堅持,有些主張北京未必中意,但他堅持中華民族、反對臺獨的立場及爲兩岸關係作出的貢獻,相信陸方仍歡迎馬英九登陸,大陸涉臺官媒《海峽之聲》就刊文釋出了正面訊號。
更關鍵的是,馬英九登陸將「挽救」國共互信。馬英九任內以總統身分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促成領導人會晤,但他爲兩岸關係所做的貢獻,本質還是在國共平臺架構下、落實2005年連胡公報的接力。這並不是要說兩岸關係從屬於國共關係,而是說明國共關係歷來都是促進兩岸和平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國民黨主導的國統會及一中涵義決議文,怎麼會有1992年兩岸共識?如果沒有2005年以來歷次國共論壇,尤其是2008年後大量馬政府高層以國共平臺名義與陸方充分溝通、累積信任,怎麼會有那8年兩岸協商交流熱絡的榮景?
過去1年多來的國共互動幾乎清零,雙方互信也面臨考驗。北京已經對現在的國民黨相當冷淡,甚至不時發話敲打。長此以往,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論述力將喪失殆盡,當年曾吸引多數民意認同的「兩岸牌」也將徹底淪爲負擔。上任後疏於經營國共關係的江啓臣,在選前先拋出馬英九登陸的設想,後又表態自己「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這些是否爲選舉語言不得而知,且上述言論也未必會讓北京對其另眼相看,但江啓臣的提議的確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兩岸關係進入新的十字路口,無論誰贏得國民黨主席選舉,都應該認真規畫以合適身分(如國民黨特使或榮譽主席),派遣馬英九訪問大陸,甚至親自到大陸進行新破冰之旅,重建國共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