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式文旅深耕大陸市場好時機

旺報社評

春節期間,三亞、西雙版納等旅遊勝地人潮,成爲大陸熱點新聞。春節前3天,三亞飯店平均入住率爲82.28%,各景區景點共接待遊客40.23萬人次,早在1月初,當地20萬元人民幣一晚的客房便已售罄,西雙版納、大理、長白山、哈爾濱等地盛況類似。大陸防疫政策調整後,旅遊業出現爆發式增長不意外。對臺商來說,正是深耕大陸旅遊市場的好時機。

體驗旅遊興起 創新產品

「臺式文旅」對大陸觀光客非常有吸引力,自由行未取消前,每年吸引上百萬以上人次陸客來臺觀光。「臺式文旅」重創意、人文、體驗,大到文化創意園(華山文創園)、多元經營模式書店(誠品書店)、觀光列車,小到寵物咖啡館、創意民宿等文化旅遊經營模式,都受到陸客青睞,因而被大量複製到大陸各地,不少臺商參與投資,臺青參與設計、經營。

疫情3年,航空、鐵路、飯店住宿、景區、演出等行業被迫休養生息,如今終於等來重振旗鼓的契機,但再出發需要適應市場新變化。一是疫情給大衆的生活習慣和觀念帶來諸多改變,在時間分配、收入預期、消費預期和風險感知等多方面都產生了影響,這些影響將延伸到旅遊行爲中。業者必須敏銳捕捉這些變化,關注新需求,創新產品,提升服務。

二是大陸旅遊業本身正值產業轉型期,消費者觀念從「重觀光」轉到「重體驗」,經營者需從「重在地資源」提升到「重創意經營」。大陸政府有意推動旅遊業升級轉型,《「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畫》希望旅遊業發揮「一業興,百業興」的加乘效應。這些都意味着大陸旅遊市場面臨機會增長和「行業洗牌」,對臺商來說應是「入場」的好時機。

「臺式文旅」若要好好地在大陸發展,既要守住「臺式內核」,也要關注大陸市場特點及新近變化。首先,疫後文旅發展注重城市休閒類「輕旅遊」,創意、體驗是發展核心。在大陸新冠疫情較爲嚴重的時期,人們不便遠遊,促成了城市周邊休閒遊的發展。同時,疫情也使民衆更重視健康,更注重親情、社交,更注重體驗。

臺青張育銘的「相見茶舍」,把九份茶坊的氛圍搬到了浙西大峽谷,他的茶舍還經營木作坊、評茶會、峽谷音樂會等體驗項目。溫情的臺式服務、優美的自然環境,讓他的茶舍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許多周邊城市居民前往朝聖。創意、「會玩」在大陸文旅市場越來越重要。不久前,一個影視攝製組發揮創意,在浙江橫店影視城爲16位退休阿姨拍攝微電影《後宮甄嬛傳》,成爲當紅「體驗式旅遊」項目。

保持人文核心 善用行銷

文旅產業跨界融合,與其他產業協作發展,也成爲發展趨勢。觀光農業是大陸較早跨界融合的旅遊產業。在大陸的「鄉村振興」中,觀光農業被認爲是提高農業產值簡單易行的方式,受到市場、政策多方鼓勵,不少臺青將臺灣觀光農業模式移植到大陸。臺青范姜鋒是「三個月亮」主題村落的經營者之一,他和合夥人將浙江上虞一片兩萬多平方米的荒地打造成多元經營空間,既包含觀光農場、民宿、營地等體驗項目,又兼具文創、農產品電商銷售。

大陸也面臨教育行業轉型、體育產業騰飛、養老產業起步等市場機遇,都是旅遊業轉型的好時機。兒童研學營、瑜伽靜修小院、康養中心等「文旅+」項目已在大陸一線城市流行,並向二、三線城市逐漸滲透。

近年,大陸出現「博物館熱」「傳統文化熱」,成爲文旅行業的重要商機。借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經驗,不少大陸博物館開始靠文創產品創造收益,受到社會關注,其中不少產品出自臺灣設計團隊之手。今年央視春晚,臺灣南音傳承人賴多俐的精彩演出,讓閩南「南音」爲大陸觀衆熟知。預計「南音」等民族文化特色演出及相關產業將成爲未來大陸文旅市場的一個發展熱點。

除保持人文核心外,希望開拓大陸市場的文旅業臺商、臺青,應善用VR、AR、MR和3D等數位技術與網路社羣媒體平臺行銷,爲「臺式文旅」開拓更大影響力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