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商需有地緣政治風險新思維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落幕,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不意外的是,習近平續任總書記,平順進入第三屆。意外的是,代表最高權力決策機構的政治局常委會,被視爲市場改革派的汪洋與胡春華等全數落馬,由習近平的親信替代。這代表權力的集中,也象徵着大陸全面進入習時代。

供應鏈的去臺化危機

不容否認,隨着中共權力結構的改變,因中美對抗持續升溫而增高的地緣政治風險將進一步升溫,從臺灣到日本、朝鮮半島,整個亞太地區都難逃隨之而來的巨大沖擊。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共二十大過後,美中關係可能將隨着習近平權力集中而更加惡化,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美國經濟衰退風險。

對地緣政治的擔憂反映在近期兩岸三地股市的表現。二十大閉幕後這一週,全球股市幾乎都呈現反彈走勢,譬如美國道瓊及德國法蘭克福指數,分別反彈2.4%及3.8%(計算至10月28日),臺股、港股及滬股三大指數卻不漲反跌,跌幅分別爲1%、3.4%及7.9%,市場投資人用實際賣股行動,表達他們的擔憂。

臺海局勢日趨緊張,影響的不只金融市場表現,包括外資及臺商在內的實際投資行爲也會遭受波及。矽晶圓龍頭廠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公開表示,2020年開始佈局的德國世創(Siltronic)併購大局確定失敗,關鍵原因在德國對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的考慮。德國政府擔心臺灣可能「香港化」,如此一來,世創將成爲中國企業,環球晶無法取得德國投審會的核準,只能以破局坐收。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廠商投資決策必須做出調整與改變,環球晶不會是單一個案,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例子。特別是對事業重心在兩岸的臺商而言,當以美國爲首的民主國家開始吹起「去中化」、甚至是「去臺化」的號角時,臺商更要思考自身在未來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與定位。過去以大陸爲單一生產重鎮的長鏈模式,可能要轉變成多箇中心(如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等)並存模式。不僅供應鏈大幅縮短,也更加強調在地生產、量身訂做、即時供貨等特性,這都是未來臺商必須面臨的供應鏈重大轉變。

調整產能與產線分佈

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因地緣政治風險衍生的「去臺化」危機,已非杞人憂天,而是現在進行式。儘管經濟部長王美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一再強調,臺灣半導體技術無可取代,去臺化只會讓全世界停止運轉,但對照大勢,明顯是自我安慰。臺灣半導體供應鏈確實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未來呢?當美國強制臺灣分散生產風險,將供應鏈外移,民進黨政府敢說不嗎?供應鏈外移後,比較利益最大化優勢還能保住嗎?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及財政部長葉倫不只一次表示,爲防大陸地緣政治脅迫,美企須降低對臺半導體依賴,擴大在美晶片生產比重。這意味半導體供應鏈向美或向外移轉恐怕難以避免。在這樣的趨勢下,整條供應鏈的廠商包括衆多臺商在內,真能相信政府不存在「去臺化」危機的片面之詞?更不用說,現今兩岸兵兇戰危情勢,不尋求與對岸溝通化解嫌隙的民進黨政府,絕對無法推卸責任。

臺海地緣政治風險,在民進黨主政下,已由不明顯的長期風險,演變成立即而迫切的危機。歐美國家開始產生警覺,並紛紛警告本國企業應及早做出調整。臺商遊走兩岸,更需要重新思考經營策略與投資佈局。所幸臺商嗅覺一向敏銳、韌性非常強,如何善用優勢,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新形勢,儘快調整產能與產線分佈,甚至因應美中對峙而備妥兩套策略系統,提供不同供應鏈體系解決方案,將是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