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國印太戰略 理想豐滿 現實骨感

旺報社評

拜登結束東亞訪問行程返回美國,「亞太戰略月」畫上完美的句點。拜登此行前夕,先在華府接見東協十國中的八國領袖,宣示美國與東協國家的「新紀元」。訪問亞洲首站選擇韓國,有意拉擡尹錫悅促進日韓合作,並參觀三星半導體工廠,宣示加強兩國半導體合作及經濟安全同盟關係。訪日期間出席了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東京峰會,並正式發表「印太經濟架構」(IPEF)。拜登就任1年多以來所建構的亞太戰略,可以說大致完成,形象清晰,目標明確。但是能否有效遏制中國的發展態勢,仍需要更多實際政策的推動與執行,以及時間的考驗。

建構三層戰略壓力

拜登此行的重中之重就是韓國,所以打破慣例首站訪韓。首先,韓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對於美國控制半導體供應鏈與構建對中國科技圍堵,有重大的作用。再者,拉攏立場較爲親美的新任總統,強化雙方軍事合作,對北京構成壓力。第三,化解日韓爭議,加強日韓合作,形成對中國第一層戰略壓力。

拜登行前與東協國家領袖的高峰會上,宣示共同合作確保南海航行自由的決心,IPEF則不無與RCEP較勁的意味,希望加強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拉近與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連結,削減中國在東南亞的勢力,這是對中第二層戰略壓力。

四方安全對話(Quad)則是亞太戰略的第三層,引進印度與澳洲的力量,對中國完成C型以及第二島鏈的包圍。特別是借重印度在中印邊界諸國與印度洋的勢力,以及龐大人口的新興經濟實力,在軍事與經濟上對抗中國。整體來說,拜登的亞太戰略格局宏大,兼顧經濟、軍事、地緣政治,層層包圍,滴水不漏。不僅如此,掌控科技產業鏈安全,延續川普對中抗衡氣勢,也照顧到國內政治與經濟需要,十分完美。

但看似完美的理想戰略,能否經得起考驗,有效發揮抗中效果,除了有待具體政策來填補與強化,在現實面仍有許多眼前無法解決的限制與變數。

第一,缺乏經濟誘因,只見軍事和政治目的。經濟掛帥時代,這種結盟難以持久。印太經濟架構其範圍及未來規畫不明,美國亦未提出太多具體內容。此架構以美國爲中心,選擇性的准入與項目上佔有絕對主導地位,但亞洲國家關心的市場準入與關稅減讓卻付之闕如。看不出來印太經濟架構足以成爲印太國家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另一選擇,甚至美國自己是否與中國脫鉤都搖擺不定。要東南亞國家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在美國不願開放市場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也是東協國家對於印太經濟架構興趣缺缺的主因。

印太佈局三個懸念

第二,美日韓合作前景不明。日韓兩國有很深的歷史恩怨,至今在領土、產業上還存在矛盾。例如日本目前仍對南韓實施半導體主要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目前對於日韓最大的軍事壓力還有北韓和俄羅斯,所以在Quad召開之際,中俄6架戰略轟炸機共同編隊繞行日本海及東海一帶。不只數度闖入韓國防空識別區,還一度相當靠近日本領空。拜登一離開日本,北韓就試射3枚彈道飛彈,對於美日韓合作有強烈牽制意圖。日韓要追求東北亞的安全,是不可能繞過北京的。更別提經濟上的依存關係。

第三,印太概念過於空泛,缺乏整合基礎。印太戰略是川普總統對歐巴馬總統亞太戰略的替代對策,看似涵蓋範圍擴大,增加新成員,但反而更加模糊與鬆散,也增加整合的困難度。在如此廣大且人口衆多的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民族、文化、宗教都十分複雜。與歐洲共有基督教文明價值不同,使得這片地區的合作充滿機會主義與現實主義,例如印度就是代表。俄烏衝突中,印度就表現強烈的自主性,在Quad也大膽索要,要求富裕的另外3個國家滿足其要求。上次要求疫苗,這次要求基礎建設投資。印度固然與中國有邊界糾紛,但是對中美對抗是否願意搏命演出,或是坐山觀虎鬥,仍令人懷疑。

臺灣表面上不在拜登規畫的印太戰略中,也未被接納成爲IPEF創始會員,不過美國一定會有其安排。但是無論美國的安排爲何,臺灣一定要保持戰略自主,冷靜觀察美國整體印太戰略的後續發展,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