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共同富裕也需依法治國

旺報社評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爲帶動民衆的積極性,鼓勵資源有效配置,提出讓一部分人、一些地區先富起來的主張。在人民勤奮努力、資源稟賦低廉與成功政策引導下,經濟快速增長,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標已經實現,但也留下分配惡化的後遺症。

企業自覺疏財仗義

2019年中國大陸收入的基尼係數達0.465,高於0.4警戒線,2020年中國財富排名,前1%居民的總財富佔比高達30.6%,這兩個數字意味貧富分配嚴重失衡,與中低收入者生活壓力沉重,若出現固化現象,社會仇富心理很難避免,更將導致年輕人失去進取精神,不願生育,國家正常發展將受影響。中共領導階層心所謂危,8月中旬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提出「共同富裕」主張,強調要先富者幫助和帶動後富者,讓更多人有致富機會,建構合理分配格局。

既然要先富者帶動協助後富者,企業作爲先富者的代表自然成爲關注的焦點。而政府提出所謂「三次分配」的理論,企業被賦予主動自覺的角色,企業如何發揮社會責任,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積極作用,也被社會大衆所檢視。大企業紛紛拿出具體行動表態支持,阿里巴巴集團宣佈,2025年之前將累計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助力共同富裕十項行動。騰訊先前已投入500億人民幣啓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後來又加碼 500億元人民幣啓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其他包括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小米、美團等知名大型企業都主動說要捐出鉅款,響應官方推動的「第三次分配」。

大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疏財仗義,在資本主義國家並不罕見,甚至有其宗教與文化傳統,人們努力工作賺錢的目的,不在於享受金錢帶來的物質滿足,而是榮耀彰顯上帝的能力。許多資本家即便富可敵國仍生活簡樸,樂善好施。美國資本家近年來還發展出「自覺資本主義」的說法。

2019年摩根大通、亞馬遜、蘋果等舉辦「企業圓桌會議」,承諾企業不以股東利益爲唯一使命,爲了公司、社區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的成功,將爲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但多年來大企業壟斷商機,排擠地區經營者和新興競爭者,甚至避稅、逃稅所在多有,剝削員工仍時有所聞,亞馬遜員工待遇不良長久爲人詬病,社會很難期待大企業的良心與善意。

目的不是殺富濟貧

北京提出三次分配,見到大企業紛紛捐輸,有人認爲大陸政府是希望大企業學習西方資本家回饋社會,達成共同富裕的目標,也有人認爲是中共一貫整頓打壓企業的手法,目的在「殺富濟貧」,走回平均主義老路。這些看法可能都誤解大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待。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不只是表面上的企業捐贈,更不是壓制企業發展,而是要求企業從永續經營的角度以及社會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於相關利益方主動負起更多的責任。例如大陸最大的外賣平臺─美團,不僅透過壟斷賺取高額利潤,還剝削外賣小哥。許多外賣小哥在分秒的時間壓力下穿梭大街小巷,卻沒有社保和意外險。

所以大陸政府出手整頓,予以處罰。要求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就是要從企業自身的相關利益方,如員工、合作廠商等做起,希望企業自覺其社會責任,主動承擔。作爲社會主義國家,大陸政府還希望企業能配合國家整體戰略發展,做出相應的改革。

目前大陸企業表現社會責任的作法出於配合政策、社會壓力者多,道德自覺者少,讓人有政治運動的印象。營商環境必須穩定,要避免有錢人太有錢,應該以二次分配爲主,透過法律完善稅制與社會保障。先依法而行再鼓勵企業進行第三次分配,達成共同富裕的目標。臺商與臺商團體也應該注意社會氣氛,塑造善良公益的企業文化,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