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蒼生爲念 以實際行動守護臺灣

旺報社評

臺灣疫情持續增溫,傳出醫療超負荷、篩檢能量不足及患者來不及救治在家中病亡的消息,對比過去1年多來,從湖北到美國、印度等地疫情爆發的經驗,都是令人極度不安的訊號大陸不久前表示願提供疫苗幫助臺灣,24日晚間又提議向臺灣派出防疫專家,接着又傳出上海市醫藥衛生髮展基金會願捐贈疫苗的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數度以「沒有收到相關訊息」冷回。講句難聽的話,兩邊都是「動嘴不動手」,眼中只有政治,沒有人民

臺灣政府超前部署吹破牛皮

疫情嚴峻,當務之急是儘速找到因應疫情擴散的辦法。以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資訊、數據來看,正是因爲「超前部署」吹破牛皮,才造成今天如此被動的局面。世界各國早就做出示範,戰勝新冠疫情沒有什麼秘訣,必須做好三件事:

第一,大規模篩檢,至少3輪,才能找出無症狀患者。無症狀患者和有症狀患者都要隔離,纔能有效切斷傳染源,不讓疫情綿延不絕;第二,以行政法令嚴格管控社交距離,以維持民衆基本生活爲前提,果斷實施局部封鎖和隔離;第三,將輕症重症分開,把負壓病房、氧氣等稀缺資源留給重症病患,也要重視對輕症病患的監測和治療。

透過疫苗建立羣體免疫力是「治本」之方,但至少需要數月才能產生保護效力,臺灣目前連「治標」都全線告急,「治本」更是緩不濟急。

首先看篩檢量,毫無疑問嚴重短缺。臺北市柯文哲在臉書透露,北市5月23日快篩量992人,相信這個數字較其他縣市已經算多,但相較於病毒傳播速度來說,簡直是龜兔賽跑,這僅僅是提供初步判斷抗原快篩,並非PCR篩檢。柯市長呼籲把快篩資源留給有症狀的民衆,這是減少死亡率的無奈之舉,對遏制傳播的影響有限。

那麼全國PCR檢測量能如何呢?據衛福部資料,截至今年3月各縣市112家檢測機構,每日最大量能可達1萬3276件,但衛福部禁止普篩,從疫情爆發後到今年5月17日,國內累計檢驗量只有61萬865次,最近「校正迴歸」爭議正暴露了檢驗資源緊缺的現實。暫且不提大陸動輒幾天內就對一整個城市完成普篩的效率,對比僅有750萬人的香港,疫情爆發至今香港的檢驗量累計已達1484萬1321次,類似自願普篩的常態性「社區檢測」,今年5月前4天就已經達到21萬5298次,平均每日超過5萬次,這些數據遠遠超出擁有2300萬人口的臺灣。臺灣還有什麼顏面高高在上?政府還有什麼資格老神在在,自導自演搞大內宣?

列舉這些數字就是要說明,一旦本土疫情出現破口,若篩檢跟不上病毒,抗疫第一戰就輸了!臺灣目前傳播的是英國變異病毒株,傳播速度耐熱性都超過疫情初期,第一步篩檢跟不上,就會出現醫療資源緊缺、病患死在家中,或死後才確診的慘況,臺灣應充分認知,並做好最壞的打算。

邀請大陸防疫專家團隊來臺

篩檢量低只是防疫危機的冰山一角。在民衆積極配合下,3級警戒已經實現「準封城」的效果,雖有助於阻絕病毒,但能持續多久?已陸續傳出網路外送平臺或延宕、或取消配送的消息,貿然上街購物又會徒增感染風險,這說明未來若疫情惡化,基本民生資源的調度勢必變成政府頭疼的大問題。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大舉徵召醫護、防疫旅館人員國軍化學兵也動起來,但以最近各級政府光是安排檢測、隔離、救治就已經捉襟見肘的現狀來看,若升級4級警戒,將出現嚴重的人道危機,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政府真的要「超前部署」。

正視臺灣抗疫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就可以認知,疫苗供應固然重要,但如何因應疫情蔓延的現實,通盤協調一切資源遏制傳播,纔是眼前的重點和難題!因此,這個時候,若能邀請富有經驗的大陸專家團隊來臺,在尊重臺灣制度與社會現實的前提下提出專業建議,例如快速培訓篩檢人員、設立臨時輕症治療所、局部封鎖隔離作業SOP等。這些經驗都是臺灣未曾經歷過的,若憑一己之力可以做到,就應從善如流執行,若做不到,就可以評估是否由大陸協助。

民進黨作爲執政黨,必須對臺灣人民的生命安全負責,不應基於政黨的立場,執著於意識形態的考量,無視疫情水深火熱,排除人民爭取生存權利的任何可能機會。大陸若視臺灣人民爲同胞,就應跨越兩岸政治藩籬,或循兩岸既有管道提出具體方案,或透過兩岸紅十字會等民間人道團體,提出務實可行的支援抗疫方案。人民最大,在疫情蔓延的危急關頭,誰能真正照顧人民,誰就會贏得民心,成爲歷史發展進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