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取消公攤面積,利長遠、穩預期
近期,多個城市宣佈要推進取消公攤面積。湖南省衡陽市宣佈,自2025年1月1日起,市行政區域內商品房實行按套內建築面積(專有建築面積)計價銷售;河北省張家口市宣佈逐步推進“取消公攤”。再早一些的是,今年9月,湖南省湘潭市宣佈要優化住房銷售方式,開發商可實行按住房套內面積(不含公攤面積)計價宣傳銷售。
取消公攤面積正從多年以來的呼籲走向現實,雖然目前有實質性的推動還只是三四線城市,但是,取消公攤面積不失爲推動房產市場復甦回暖的一項現實可行的政策,能有效化解過去20多年來房地產高速發展累積的系統性風險。解決這一積弊,有利於堅定購房者的信心,穩定房產市場預期,爲今後行業健康發展做好制度性安排。
天下苦公攤面積久矣。在過往,公攤面積的問題被飆升的高房價所掩蓋,但是在房地產市場發展放緩之後,“買房如同拆盲盒”的問題就突顯出來。消費者花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元買來的房子,如果不是現房,很多時候居然不知道最後能住上的房子有多大。
公攤面積最大的問題在於不透明,而且最終由業主來埋單,這樣容易形成道德風險。明顯“發水”的公攤面積,長期以來與勘測費、建設費、物業費、取暖費等費用綁定,涉及房地產開發建設、使用、維護、物業管理一長串的產業鏈,相關利益羣體當然不希望動了這塊“奶酪”。這也是之前很難推動改變的現實原因所在,除了購房者之外,整個產業鏈上幾乎都是公攤面積的“受益者”。
還需要說明的是,消費者希望取消“講不清、算不明”的公攤面積,按套內面積買房,當然不指望開發商會白送管道井、樓梯間等公攤部位,而是希望“榴蓮去殼賣”,讓價格透明,風險降低。所以,不要讓推進取消公攤面積的政策討論,陷入所謂“導致單位房價上升”的話語陷阱當中。取消公攤面積是讓價格構成更透明,絕不是“朝三暮四”的零和博弈。
近年來,取消公攤面積成爲社會的廣泛共識。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發佈了《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提出“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但是這一條最終還是被剔除了。這一次,張家口、衡陽等城市相繼明確表態,要推進取消公攤面積。
今年 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穩住樓市股市”。從中央到地方都打出組合拳,力促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推動取消公攤面積,能讓房價構成更加透明,購房人承擔的風險更低,有助於穩定房地產未來預期,與之前高速發展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做切割。當下要利用好時間窗口,推動本就應該實施的改革,可以利長遠、穩預期、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