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 大陳義胞返鄉路

今日的大陳島。(作者提供)

大陳島上特別開設了文史館來記錄這段歷史。(作者提供)

照片中間就是作者的二阿姨。(作者提供)

浩浩蕩蕩尋根的兩代人,比手畫腳的企圖找出家的位置。(作者提供)

1955年,持續多年的國共戰爭打到尾聲,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失去了大陸所有領土,僅剩下臺彭金馬與浙江東部外海的幾座小島控制權,隨着解放軍攻克一江山島嶼後,大陳島的情勢也岌岌可危,島上萬餘軍民命懸一線。

時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提議自大陳撤退,在美國的協助下,實施了「金剛計劃」,此計劃由美國第七艦隊配合國軍共同派出133艘艦艇、500餘架飛機、48000名海軍陸戰隊員,聯合執行撤退計劃,共撤出島上居民14911人,戰鬥團與軍人18000餘人。

七歲懵懂離開家鄉

而其中,就包括了我的外公外婆,與當時還在襁褓之中的我的母親與她的兩位姐姐。

那年除夕,還是懵懂無知的二阿姨被「雙槍黃八妹」帶領着與一羣孩童一起登上前往臺灣的艦艇,那年她才七歲,怎能料想到自己會在一夕之間人在海峽的彼岸,還被丟在宋慶齡開辦的「華興育幼院」,與家人分開,後來又陰錯陽差的在臺灣重逢。

戰爭的殘酷,讓一羣人拋棄了家園,來到陌生的臺灣,從此與這片土地共生共存,後代也在臺灣出生,熱愛臺灣這片土地的同時,也常有機會聽到上一輩訴說家鄉的回憶與逃難時的點點滴滴,那段聽起來遙不可及的歷史,似近還遠的隱隱約約烙印在我們的血脈之中。

隨着時間的推衍,外公外婆都已經辭世,對於所謂「家鄉」的記憶漸漸模糊。

再回家已白髮蒼蒼

今年,在母親幾位兄弟姊妹的提議下,由第二代的我們帶着這羣兒時離家,現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們,共同回到那個當年離開的「大陳島」,時隔65年後要憑着兒時僅有的模糊記憶,找到自己的根,這趟行程充滿着濃濃的鄉愁。

大陳島位於浙江台州市,從臺灣先搭乘中遠之星客貨輪由基隆出發,經過一整夜的航行抵達浙江玉環大麥嶼港,然後再驅車前往椒江區的渡輪碼頭,還要再搭船航行兩個半小時才能抵達,過程對於這羣老人來說並不輕鬆。

這座島嶼當年是全員撤離,如今島上的居民都是從黃岩遷移過來的新移民,想要問到任何資訊都非常困難,僅能憑着當年只有九歲的大阿姨、七歲的二阿姨以記憶拼湊:我們家離港口不遠、家門前有一段小上坡、我們是三合院式的房舍。

房舍早已不復存在

一羣人在島上的細小巷道中穿梭,引起當地民衆的側目,殊不知昔日我們纔是真正的島主人呢!兒時的點點滴滴開始有畫面的出現,漸漸的拼湊出家的方位,終於在一個小山坡找到兒時的家。只是,僅留空地一片,房舍早已不復存在。

大阿姨說:當年要撤退的時候,外婆把珍貴的東西都交給太婆,因爲太婆家有地窖可以藏東西,我們也笑着說:快找出位置,我們去挖!

再走到一座大型三合院式的房舍,大阿姨認出這裡就是當年的「天后宮」,是島民祭拜媽祖的地方,此地也同時充當學校,當年九歲的阿姨就是在這裡讀書,而當年七歲的二阿姨則還能指出家後方防空洞的位置。

盼戰爭永不再現

島上特別設立了「大陳島臺胞文史館」,大量的展示了當年這段歷史珍貴照片,也爲兩岸之間這段歷史留下了註記,對於生逢亂世的上一代人來說是段不得已遭遇,對於在臺灣出生的我們來說,藉由對歷史的認識與理解,更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一趟旅程對兩個世代來說都值了!

只盼,戰爭帶來的生離死別與離鄉背井,永遠不要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