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十里亭鎮五里亭村:探索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四大模式”

韶關市湞江區十里亭鎮五里亭村地處韶關市城鄉接合部,總面積達0.76平方千米,下設4個自然村,共有戶籍人口540戶1890人,黨員47名。曾經因無耕地、村黨組織軟弱渙散、黨羣不齊心等問題導致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黨支部面臨“有心幹事、沒錢辦事”的困境。

該村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爲引領,通過採取加強黨組織建設、規範組織運作、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抓好後備幹部隊伍培養、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等措施,及時化解內部矛盾,實現由全省最後一個完成換屆選舉的“落後村”到率先完成換屆選舉的“先進村”的華麗轉變,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積極探索出了城鄉接合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四大模式”,近兩年招引大型項目2個、小型企業入駐13家,投資金額近2億元,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22年的781.64萬元增加到848.13萬元。2024年,五里亭村獲韶關市“百千萬工程”標兵村擂臺賽二等獎及湞江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並被列入“廣東省鄉村振興示範村(第一批)”創建名單。

注重造血,探索“黨建+產業發展”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推行了“黨建引領、服務優化、精準引資”的發展模式,組建了由“‘兩委’幹部+先鋒黨員+經濟領航者”構成的招商引資黨員先鋒隊,每月召開1次會議研究招商推介工作,主動“走出去”,帶頭到廣州、深圳、東莞等地開展招商推介活動,積極對接韶亭薈、幸福提拉米、共富車間等商業主體,收集企業增資擴產招商線索。

爲了企業和項目更好地落地,黨員先鋒隊發揮“服務員”“店小二”作用,提供一對一幫辦代辦服務,幫助企業協調解決12個實際問題,助力韶亭薈、貝氏食品工廠、沁芳園嶺南文化餐室、趙一鳴零食連鎖店等項目成功落地,推動五里亭村周邊商圈三產融合發展,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5萬元。比如,韶亭薈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遭遇瓶頸,黨員先鋒隊深入村民家中,以耐心和細緻的態度開展政策解讀與利益平衡的討論,通過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逐步統一了思想,協調解決了閒置10餘年的55畝經濟發展用地歷史遺留問題,推動韶亭薈項目順利開工,打造韶亭薈商圈三產融合發展,新增就業崗位500多個,年產值超5000萬元。

注重活血,探索“黨建+盤活資產”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動員全部黨員積極參與到商鋪與廠房的租賃審查中來,通過黨員的細緻摸排和認真審查有關合同,系統梳理現有資源,並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對村內資產進行了全面清查,共確認了7處閒置資產,建立了詳細的資產臺賬,準確掌握閒置資產的權屬、分佈和使用狀況。

爲讓閒置資產再“生金”,黨員積極分析解決存在問題,有效破解資產盤活難等問題。同時,充分發揮轄區內碧桂園鳳凰城近5萬人人口聚集優勢,建設了五里亭農貿市場、皇景路美食一條街、建材市場等,黨員積極做好企業、商家的服務保障工作,通過出租店鋪、出租土地、出租廠房等形式收取租金,每年爲五里亭村帶來超600萬元經濟收入。比如,五里亭村將一處廢棄的電池廠舊址進行改造升級,成功引入了幸福提拉米項目,總投資達2000萬元,不僅爲當地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還每年爲村集體帶來近10萬元的額外收入,創造了200餘個就業崗位,進一步增強了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動力。

注重補血,探索“黨建+圩日經濟”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黨支部圍繞村內沿襲保留的“圩日”特色,將“死資源”變成“活資產”,村黨支部積極召開黨員大會,邀請掛點單位、鎮、村幹部參加,討論研究並通過了典型村規劃編制方案,方案突出打造“圩日”特色,由村黨支部加強對打造“圩日”的監督和管理,通過科學設置商販經營範圍、攤位佈局、環境衛生標準等,引入外來特色手工藝品、花卉園藝、時尚服裝、地道小吃等100多位攤主前來擺攤,打造了集聚美食、農產品、服裝、花卉等於一體的圩日一條街(皇景路)和皇景新村。同時,黨支部鼓勵村民將自家的蔬菜、水果、家禽等農特產品拿到市場交易,豐富圩日市場物品供給,不斷擴大圩日經濟規模,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帶來近50萬元的收入。

注重換血,探索“黨建+入股分紅”增收模式

五里亭村積極探索“黨支部+政府+村集體+企業+強鎮富村公司”協同發展新模式,在村黨支部引領下,按照“四議兩公開”制度進行表決,決定將村集體資金以入股的形式,注入十里亭鎮強鎮富村公司、鄉村振興車間、光伏項目等,並通過“黨支部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羣衆參與”的方式,加大與麗豐兆業、新天美紙業、三雄農場、藝景園林等企業合作,推廣銷售“加州鱸魚預製菜”“三雄蔬菜”“藝景園藝”等特色產品,助推強鎮富村公司鄉村振興車間、光伏項目實現盈利,2023年五里亭村從中獲取分紅近10萬元。

比如,五里亭村聯合韶關市澤鑫服飾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十里亭鎮共富車間,企業共投入資金50萬元,於2023年12月投入運營,主營服裝生產和加工,帶動周邊近100名村民就業,實現年人均增收近4萬元。

文、圖 記者 歐陽志強 通訊員 葉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