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院董事長許添財:發展數位模式 突破單一市場

世界製造中心正出現變化,由中國大陸朝向東南亞進行移轉,體現在對外投資與貿易的消長上,臺灣相關數據也有所呈現。傳統上,臺灣最擅長以三角貿易形式,進行全球佈局,過去於中國大陸的投資成功,就是典型的例子,長期下來,我們的對外投資,就出現生產導向與集中特定產業的特徵,這樣的模式能否複製於東協?我的看法是,即使可以,面對的挑戰也愈來愈大。

真正值得臺商留意的,是疫後東協的兩大轉型與發展,必須找機會切入與結合,掌握線上取代實體交易所出現的新藍海市場。換言之,面對疫情改變後一個全新的東協市場,生產化要朝向消費化轉變,特定產業集中化也要朝多元化調整。

東協線上交易成長是相當可觀的,商研院長期關注東協各國的市場變化情況,印尼的規模最爲可觀,越南與菲律賓的成長速度最快,這波疫情,徹底的改變了傳統的交易型態,即使疫情結束,新的交易型態仍會持續下來。舉例來說,2021年整體東協的網路消費者,比上一年增加了3,000萬人,而且其中95%的交易,是透過手機完成。

這羣新興消費者的特性是,他們會隨着工作而流動,但利用網路交易的購買習慣與商品偏好,並沒有因爲從A地點轉往B地點工作,而出現變化,對於一個正在培養消費慣性的高成長市場,我必須說,相對於我們應給予的關注度,目前投放的心力實在太少了,臺灣所有電商與東協的交易佔比可能不到總體的1%

,往好處想是,還有99%的成長空間確實夠大,但時間跟市場不會等你,業者要儘快切進東協新興的宅經濟市場。

「回不去了」對東協地區的企業而言,一點都不難過,他們樂於張開雙手迎接新的工作與消費方式。我想和臺灣的企業界分享的是:你們知道目前東協主要公司的企業家最關心什麼嗎?他們都在設計新工作模式,並精算每週多少天讓員工居家上班,可以讓整體的經營效益發揮到最大。而臺灣的企業家,大多數對回覆到疫前的工作方式,還有所期待,即使如此,面對這塊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我的建議是,要多做功課,不要用我們的思維想當然耳去想像東協的樣貌。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前進東協不要只以單一的市場爲滿足,要構想能夠創造出一套模式,用來開發整體的東協市場,商研院對東協消費者的數位足跡,持續進行追蹤和研究,擁有一套發展市場的具體想法,也很願意協助臺商前進東協,大家一起合作,找出在東協當地共榮共存的運行方式。

商研院可以協助新南向臺商的,還有人才培訓的精準化。的確,要到東協國家發展,人才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許多公司透過大學的協助,以建教合作的方式,招攬年輕的東協各國莘莘學子來臺唸書,期待他們畢業之後,帶着一身專業本領返鄉,到臺資企業的公司或工廠上班。

這項構想從結果來看,顯然不如預期。超過八成以上的這些境外學生,畢業之後,寧可選擇留在臺灣生活與工作。這或許顯示臺灣的生活與就業條件,優於東協大部分國家或地區,但對企業來說,就是長年的人力資源投資大打折扣了。商研院爲此發展了一套系統,這個全新計劃的目的,就是要精準的做好育才的工程,減少臺資企業人才培訓上事倍功半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