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120歲 滬臺意難忘

臺灣商務印書館不同時期的身影,圖爲201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

191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新修身》,一共發行一千多版,堪稱是教科書界的奇蹟。(本報系資料照片)

上海商務印書館在一二八事件中遭受兵燹。(圖片提供/趙如蘭、趙新那)

無紙化時代頻頻叩關,20世紀初名列世界三大出版社之一,今年歡慶成立120週年的商務印書館,跨越三世紀迄今屹立不搖、益發顯得可貴!日前由上海、北京的商務印書館,共同於上海舉辦的商務印書館120週年主題活動,再度喚起兩岸數代人對於昔日上海、臺北的「文化地標」,有關商務印書館的種種記憶。

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總部位於家喻戶曉的四馬路(今福州路),與競爭對手中華書局總部,形成兩大高聳建築物對峙的上海文化地標;1947年商務印書館在臺灣設立分館,三層樓的建築也成爲臺北「書街」重慶南路地標。全盛時期,商務印書館曾在全中國85處設立分館,臺、港、澳、星、馬均有營業據點。

早期以印刷業務起家

如今在兩岸提起商務印書館,一般人的印象多半會與「出版」相關;事實上,1897年在上海江西路德昌裡成立的商務印書館,早期以「印刷」起家,承接各種小件印刷品,包括英、美聖經會與廣學會宗教書籍,以及洋行帳冊表格等「商務」印刷業務。

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高鳳池,原爲上海某報館與書館排字工人,當時集資3750元辦起這家小印刷廠。1915年首次引進彩色膠印機,聘用美籍技師指導,隔年書籍印刷品即獲美國費城博覽會甲等大獎;1927年由商務印書館發明的第一臺中文打字機,也曾榮膺倫敦萬國博覽會大獎。

掌握清末學習英文的商機,1898年翻譯出版的英語教材《華英初階》、《華英進階》,讓商務印書館一舉打響名號;1903年出版中國第一部小學教科書《最新教科書》,隨後又編印高小、中學教科書,風行全國,也讓商務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一筆。1915年第一部新式辭書《辭源》問世,則首開出版中國現代工具書的先河。

現代教育史上開先河

中國近代史上的諸多名人,都與商務印書館有所淵源,1902年商務開設印刷所、編譯所及發行所,聘日後的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爲編譯所所長,時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的翰林張元濟也加入商務印書館。日後如周恩來、魯迅、茅盾等均曾與商務有過密切關係。

1921年,胡適推薦王雲五至商務印書館任職,並自1930年起擔任總經理,開啓商務的輝煌時期。1954年大陸的商務印書館由上海遷至北京,《新華字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成爲北京商務的金字招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王雲五,1964年起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1986年曾將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發行,採精裝1500巨冊問世,爲世界各大圖書館所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