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近5年新高 行人太地獄 一半兒童不想自己上下學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11日公佈2024年兒童安全指標調查結果。(蔡明亙攝)

臺灣近5年每年平均有2.3萬名兒童在交通事故中死傷,去年更達5年來高峰。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問卷調查發現,22縣市中兒童整體交通安全分數最低爲苗栗縣,臺北市則是六都最低。另有7成學生由家長接送,5成不想自己上下學,主因則是道路都被停車佔走、會走到汽車道很危險、有些車仍不讓行人等。

交通部統計,近5年每年平均有2萬3472位6至17歲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傷,儘管近5年數據中2021年兒童交通事故傷亡數略降,但去年卻高達2萬6233位,達近5年高峰。另對兒童交通事故傷亡分析,造成兒童在交通事故中傷亡的主要交通工具前三名分別爲機車乘客、普通重型機車、腳踏自行車,機車乘客及腳踏自行車的傷亡數至去年達最高點。

靖娟基金會今年4至5月啓動「2024年兒童安全指標調查」,針對22縣市國小學生與家長,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選調查,學校抽選考量區域內部交通狀況差異,以區域都市化程度將各縣市內部分2層抽選2校, 共發出5080張問卷,回收3353份有效問卷,整體回收率約66%。

調查顯示兒童的平均感受分數普遍高於家長,兒童組對於交通安全的四個面向評比中排名分別爲步行、自行車、交通環境與管制措施與汽機車駕駛人,兒童對汽機車駕駛人的安全感受甚至低於平均,可見弱勢用路人仍明顯感受到車輛的威脅。

全臺22縣市的兒童整體交通安全分數呈現顯著差異,花蓮縣、南投縣、臺南市及臺東縣分數爲前3高,苗栗縣、雲林縣、連江縣位居末位。值得注意的是,六都中有3個直轄市未達平均值,包括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作爲首要之都的臺北僅高於末位,是六都中表現最差。若分4地區查看,4個地區的分數呈現顯著差異,南部分數最高,次之爲東部及離島,接着是北部,最後則是中部。

調查發現學生通學7成爲家長接送,其中5成學生不想自己通學,原因仍與「道路都被停車的佔走,行人走路有時會走到汽車道很危險」、「有些車還是不會禮讓行人」等因素有關,分析發現住家至學校的步行時間在5分鐘內,家長接送與自行上下學比例約各半,超出步行5分鐘距離後,接送比例由54%上升至87%。

靖娟基金會進一步推測,家長放心讓學童自行上下學的範圍約爲步行5分鐘內距離,道路環境不僅影響到兒童自行上下學誘因,也讓家長無法放心讓孩子自行上下學,顯見學區道路工程、駕駛人文化仍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