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累累,心疼!這處300餘年古寺,每天都有人對牆打網球……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進行。北京市文物局日前發佈通知,明確本市將以區爲基本單元建設縣域文物主題遊徑,串聯各級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激活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較之重點文物,低級別文物在北京主要是指區級和尚未定級的文物。低級別,不等於低價值。很多低級別文物,其實已經和城市文化、居民記憶融爲一體了。對低級別文物加以關照和利用,是當前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北京日報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低級別文物保護的現狀並不樂觀,產權複雜、資金短缺、不文明行爲頻發等都導致這些文物現狀欠佳。
蓮園
亭臺樓閣大多破敗不堪
位於紅巖衚衕的蓮園曾是一座清代私家園林,其主人紹祺曾任禮部尚書、刑部尚書,該地目前是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有市民反映,蓮園如今破敗坍塌,長期缺乏修繕保護。
記者近日來到紅巖衚衕進行走訪,只見蓮園內的不少綠植爬出牆外,樹木鬱鬱蔥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蓮園的大門緊閉,外人無法進入。據瞭解,蓮園現在是一個大雜院,裡面住着幾戶居民。要想一睹蓮園的風貌,只能從旁邊西水井衚衕小區的公共走廊上俯瞰。從西水井衚衕小區各個樓層的公共走廊進行觀察,可以看出蓮園的西側和北側如今都是居民住所,東側部分無人居住,還保留着些許園林風貌。不過,院內鬱鬱蔥蔥的草木並不能掩蓋東側園林的破敗不堪。
雖然昔日的亭臺樓閣、假山、水池依稀可見,整體構架還在,但部分房頂已經坍塌,磚瓦、泥土和木條散落在地上,木質房樑裸露出來,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腐蝕比較嚴重。有些窗櫺破損缺失,樑柱彎曲斷裂,搖搖欲墜。蓮園東側的破敗現狀不僅和院內西側和北側反差明顯,更和一牆之隔的現代化寫字樓銀河SOHO景象迥異。一位文物愛好者曾進入蓮園內部探訪,其提供的照片顯示,蓮園東側多面牆壁出現坍塌,房樑大幅掉落,房內房外一片狼藉,堆積着磚石沙土,還有一些板材、雜物。“如果再不進行修繕保護,也許很快就會徹底消逝。希望水池旁的文保碑,不會變成蓮園的墓碑。”這位文物愛好者嘆息道。
蓮園內的亭臺樓閣破敗坍塌,與一牆之隔的銀河SOHO寫字樓反差明顯。霍美工攝
東城區文物保護部門表示,他們對蓮園的現狀十分關注,幾乎年年都在督促產權單位進行修繕。產權單位則表示,一方面他們需要設計修繕方案,向上級申請資金支持,相關手續和流程都比較繁瑣;另一方面,由於時間跨度比較大,產權單位當時將部分房屋分配給職工居住後,有些職工又進行了換房,現在無法完全釐清權屬關係。如果要對蓮園進行修繕保護,還涉及對被影響到的居民進行週轉安置的問題,這些因素都需要被統籌考慮,目前仍在協調中。在等待進一步修繕保護的同時,東城區文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將會督促院內居民避免隨意堆物堆料,並且會加強火災隱患檢查。
齋堂泥塔
塔身多處出現裂縫有坍塌隱患
在門頭溝區西齋堂村有一座古塔,因其不是常見的磚塔和石塔,主要由黃泥土、白石灰和碎石砌築而成,故而被稱爲齋堂泥塔。有市民反映,古塔的塔身和石碑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敗坍塌,急需進行修繕。
兩個月前記者曾實地走訪齋堂泥塔。其位於西齋堂村北側的山坡下,這座古塔呈橢圓狀,有2米多高。塔後有一棵高大的古樹,樹幹已空,但枝葉繁茂,仍顯得蒼勁挺拔,依附於古塔,又庇護着古塔,爲古塔遮風擋雨,二者相依相生,渾然一體,非常有震撼力。塔身正面原本有一塊石碑,上面記載了此塔建於清朝順治十一年(1654年),受皇帝敕建,塔上部有佛龕。然而石碑已經從塔身脫落,掉在了地上,斜靠着塔身,碑文還有新近破損的痕跡。此外,古塔的部分磚石垮塌,散落在周圍的地上。環繞古塔一週還可以發現,塔身有多處開裂破損,有些原本在泥灰之中的磚石直接暴露在外,非常鬆動,搖搖欲墜,周圍的裂縫還有逐漸加深之勢。
齋堂泥塔石碑此前出現脫落,周圍糊了一圈水泥,顯得很粗糙。範傳航攝
門頭溝區文物保護部門表示,齋堂泥塔是尚未覈定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針對其石碑脫落的問題,將由屬地先期籌措資金進行簡單修復。因爲資金有限,若要對古塔進行整體修繕保護,需要逐級上報,爭取市級層面的支持,最快有望2025年落實到位。
近日,有文物愛好者向記者反饋了齋堂泥塔的現狀,最新照片顯示脫落的石碑已經復位,其四周用水泥黏貼,但是工藝比較粗糙,且水泥出現多處開裂。大家擔心如果沒有針對性的整體修繕保護,一旦遭遇暴雨等惡劣天氣,古塔很可能再次出現坍塌損毀的情況。該文物愛好者告訴記者,齋堂泥塔無論是材質還是造型,在北京都比較少見,很有歷史價值,爲研究清代古塔形制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如果任其毀損破敗,實在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情,“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儘快進行整體性修繕保護。”
德壽寺
院牆密佈網球印“傷痕累累”
“在大興區德壽寺,從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就有幾組人對着大門打網球,把寺院的紅牆打得都是坑。”有市民反映,德壽寺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不文明行爲卻屢屢發生,讓人很痛心。
德壽寺院牆上密密麻麻布滿網球印,有些地方還出現坑洞破損。孫延安攝
記者近日來到德壽寺南門,該處大門也是寺院的唯一正門,由於寺院目前正在修繕,因此未開放。南門前面有個小廣場,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來此活動。在小廣場的南側,還有一面寺院的影壁牆。影壁牆的四周是一圈圍欄,旁邊還懸掛着大興區文物保護部門張貼的“禁止刻畫塗抹”的標語牌。不過走近細看,影壁牆上面分佈着不少新近刻畫塗抹的痕跡,出現大大小小的坑窪,有的牆皮已經脫落。
走近德壽寺南門,牆上的景象更令人觸目驚心。只見牆上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圓形印記,這些印記約網球截面大小,在紅牆之上格外顯眼,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出現坑洞破損。除此之外,寺院的牆上還有粉筆刻畫塗抹的印記。“這些圓形印記都是有人對着牆面打網球留下的,還有些孩子在上面亂刻亂畫。好端端的古建牆壁,如今一片狼藉,看着就很心痛。”一位附近居民說,德壽寺雖然只是區級文保單位,但也理應得到更好的保護。
在德壽寺門口,記者看到了大興區政府2018年設立的“大興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旁邊還有一塊關於德壽寺歷史介紹的展板。據瞭解,德壽寺始建於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後來因故多次重建、修繕。目前德壽寺還有兩塊石碑,刻有清朝乾隆皇帝御筆的《重修德壽寺碑記》,記述了德壽寺幾次興建意義及西藏五世達賴喇嘛、六世班禪額爾德尼在北京進謁皇帝的盛況。
大興區文物保護部門表示,德壽寺目前無管理使用單位,按照文物保護相關規定,屬地政府負文物保護主體責任。目前,德壽寺南門前廣場爲開放區域,針對有人刻畫文物等情況,已在文物建築周圍設立圍欄及警示標語牌,提醒遊人保護文物。針對有人破壞文物的行爲,文保部門也將聯合屬地加強日常監管,並將相關線索移交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處理。
專家建議
動員社會力量 參與修繕保護
文物保護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認爲,相比於重點文物,低級別文物數量多、分佈廣、產權複雜,由於投入不足,日常維保不力,部分文物閒置荒廢,影響了其合理利用,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能。詹長法表示,無論級別高低,文物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理應同等保護。
當前,不少文物的保護往往以搶救爲主,詹長法形象地將之比喻爲“先救命後治病”。詹長法認爲,爲了避免低級別文物“病入膏肓”,要把“治病”的工作做在平時。經費保障、技術支持不可或缺,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同樣關鍵。低級別文物保護不僅是文物管理部門的責任,要想進行系統性的保護,需要全社會提高保護意識。爲此,可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與政府部門合作,參與低級別文物修繕保護。修繕之後如何合理保護,仍然是重中之重。詹長法認爲,不少低級別文物鮮有人知曉,若收取門票運營,宣教的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也絕非良性維保之道,可考慮吸引志願者、文物愛好者等熱心人士參與管理維護,形成文物保護的良性循環。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進行,詹長法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把低級別文物在內的各種文物家底梳理清楚,積極動員社會公衆參與文物保護,引導人們關注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深入感受每一處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
(圖文來源於“北京日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