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腫瘤醫院創建“無嘔病房”,化療噁心嘔吐降了90%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姜泓冰 王廣兆 張曉菊

超過一半腫瘤患者在治療週期中需要接受化療,但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讓很多患者聞之色變。爲此,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創建“無嘔病房”,成功讓腫瘤患者化療噁心嘔吐發生率下降90%。近日,相關管理流程被2024年版《抗腫瘤治療所致噁心嘔吐全程管理上海專家共識》收錄,形成了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管理的“上海方案”。

化療是一種通過化學藥物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化療藥物是細胞毒性藥物,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一些正常細胞。一些常見的化療藥物如鉑類、阿黴素、氟尿嘧啶等,會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造成影響。部分患者會因藥物反應或者其他因素,在治療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症狀。有的患者因爲噁心嘔吐而對化療產生強烈的排斥,導致後續治療難以進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每年化療患者達21.7萬人次,其中住院化療患者約43500人次。有效管理化療患者的不良反應、降低噁心嘔吐發生率,對於提升腫瘤患者的化療依從性,進而提升整體治療效果有重要價值。

2015年,該院腫瘤內科醫護團隊就依託復旦大學JBI循證護理合作中心平臺,開展了“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循證護理實踐項目,“醫-護-患”共同參與,經過試點,最終形成住院化療患者個性化管理方案。

引發噁心嘔吐有藥物因素,也有患者治療期間心理壓力較大或肝臟功能損傷等多種原因。作爲上海“無嘔病房”首批試點建設病區,腫瘤內科醫護團隊充分評估每位患者的個體特徵,將整個化療過程分爲四大階段,細分不同階段的應對策略,形成化療全流程管理模式。

在住院患者入院時,病區護士便開展分階段飲食宣教,強調不同階段的飲食注意事項,並及時掌握患者反饋;在化療前期開展風險篩查與早期預防,將評估工具嵌入護理病歷信息系統,由護士評估患者個人因素,包含心理、既往化療後嘔吐情況、患者對於化療相關噁心嘔吐的認知等,再由醫生進行患者的藥物風險評估,通過智能平臺形成醫護聯動機制。

醫生根據篩查結果,結合“無嘔專科醫生”設計的循證醫學知識庫,開具預防性止吐藥物方案。護士在落實預防性止吐藥物干預的同時,針對不同風險等級患者開展個性化治療護理。如對中風險患者,會加強環境及患者口腔衛生、味覺改變應對等自我管理;對於高風險患者,結合穴位按摩、芳香療法、五行音樂療法、放鬆訓練等,緩解噁心嘔吐的發生,並每日評估患者症狀登記和預防處理效果。

化療期間,醫護團隊結合噁心嘔吐分級量表和“患者日記”兩種工具,實時管理患者症狀。出現≥2級噁心、嘔吐症狀時,實施循證醫學解救方案和非藥物性干預措施。

在化療間歇期,醫護團隊通過科普視頻、微信公衆平臺小助手等開展患者管理;對需要重點關注的患者給予照護指導和健康教育,直至啓動預警及時干預。

據瞭解,“無嘔病房”成立以來,高風險患者的噁心嘔吐發生率降低約90%,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2023年8月,腫瘤醫院腫瘤內科23病區獲評上海首批“全國CINV規範化管理示範病房”。這項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CINV)全週期規範化閉環管理,也成爲國內無嘔規範化管理的新標杆。據悉,該院未來會將相關工作推廣至日間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