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鳥太多農作物減產 崇明人鳥之爭寄望新措施

上海野鳥太多農作物減產崇明人鳥之爭何解。圖爲2月6日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的羅紋鴨。(新華社)

上海野鳥太多農作物減產崇明人鳥之爭何解。圖爲崇明東灘田間掛在尼龍線上的鳥類遺骸。 (新聞透視微信公衆號)

澎湃新聞17日報導。上海崇明島廣袤溼地經過十多年生態島建設已成「鳥類的天堂」,每年有大批候鳥越冬。但當地農民發愁——成羣結隊候鳥將崇明農田、果林、魚(蟹、蝦、鱉)塘當成「天然食堂」,稻米、水果、蔬菜、水產等持續減產,直接經濟損失達1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8360萬元)。現有應對措施收效甚微,人鳥矛盾難解。只能寄望於將於6月1日起施行、中國大陸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生態保護補償可採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補償。

2024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愫怡提交《關於建立崇明生態島農業受損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提到,由於不能捕捉野生鳥類,農民通常採取覆膜套袋、扎稻草人等無害化方式保護農業成果,但收效甚微,特別是對於農業合作社來說,損失更大,基層羣衆意見很大。

對此,王愫怡提出,根據生態環境補償原則,建議市農業農村、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聯合制定崇明生態島農業受損生態補償機制,推出相應法規政策,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以此平衡野生鳥類保育的公共利益與土地承包者合法權益之間的關係。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官網5月15日公開對王愫怡建議的答覆稱,近年來,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已採取多種措施,但效果有限。野鳥保護和農業生產之間矛盾陷入困局,農戶對鳥類的物理驅趕收效甚微,補償機制有法可依,卻無法執行,上海生態補償政策尚未覆蓋,不過,爲保護野鳥而導致的財產損失不應由農民承擔。上海將落實致害監測預警措施,儘快建立損害評估機制,制定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程序。

據調查和研究,截至目前,在崇明三島共記錄到野生動物鳥類21目70科38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69種,其中水鳥有170種。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答覆時稱,結合上海市野生鳥類羣落觀察結果,雁形目、鵜形目、鷗形目等棲息於沿海溼地的水鳥和棲息於內陸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的雀形目林鳥,是最有可能引發致害問題的類羣。

經初步統計,2023年,崇明生態島農業生產受野生鳥類危害總面積爲2.5萬畝次,其中麥子0.8萬畝、油菜0.7萬畝、水稻0.6萬畝、果樹0.3萬畝、蔬菜0.1萬畝、水產330畝,直接經濟損失達1900萬元。

在「鳥害」來源上,野鴨主要危害秋播麥苗、越冬油菜、大田蔬菜,麻雀主要危害成熟期水稻,而林果成熟期持續受到各類鳥害危害。

在區域分佈上,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農業生產地塊受災最重,作爲候鳥過境補給站,受災作物以秋糧、越冬大田糧食、蔬菜作物爲主。此外,崇明區廟鎮、豎新鎮、堡鎮等地林果生產長期遭受野生鳥類危害,影響林果產量和農民收益。

據報告,離保護區最近的上實農業公司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萬畝次左右,野生鳥類危害面積從2021年600畝次、2022年2500畝次,激增至2023年1萬1466畝次,受災面積佔播種總面積近15%;直接經濟損失從2021年的98萬元增至2023年的679萬元,初步統計,2024年在田麥子和蔬菜已受災面積6138畝。

光明崇明農場地塊近三年野生鳥類危害也日趨嚴重,2022年油菜絕收500畝,2023年麥子、油菜受災面積擴大至9093畝(3087畝油菜絕收),2024年在田麥子、油菜受災面積9588畝(948畝麥子絕收),直接經濟損失983萬元。野生鳥類危害預計造成麥子、油菜單產損失100公斤-400公斤甚至絕收,嚴重威脅糧食、油料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安全。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在答覆中分析三方面難點:一是物理驅趕收效甚微。二是補償機制有法可依卻無法執行。三是上海市生態補償政策尚未覆蓋。

今年4月,大陸《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公佈,將於6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律。《條例》指出,生態保護補償是指通過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機制,對按照規定或者約定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的激勵性制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可以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補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