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臺協會長 張簡珍力挺上海臺商接地氣
張簡珍小檔案
在陸臺商歷經新冠疫情以及國際局勢不穩定,面對疫後新局,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簡稱上海臺協)會長張簡珍認爲,上海是座海納百川的城市,企業要往環保、節能、自動化和高品質發展,始終對臺商感到驕傲。
2019年11月1日,競衡集團董事長張簡珍接下上海臺協會長職務,成爲首任女性會長,致力於爲臺商打造豐富且完善的平臺,也爲上海臺協開啓新篇。成立於1994年的上海臺協,現有會員達2,200家,先後成立16個區工委會,11個產業及專業委員會,以及10個工作部。
張簡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赴上海發展的臺資企業都非常有競爭力,同時也正面臨轉型的考驗,不僅要配合政府政策,推動高品質發展,更要在產業升級的進程中做出差異化。對小微企業來說,則需要更多投資者和資金投入,透過聯合採購整合臺商資源。
爲此,上海臺協爲會員提供點對點的引進投資,提高精準度,並從上海向外佈局產業轉型或重新建造廠房,如長三角企業集中在傳統產業,農漁業、高端養殖等產業則引導到大西部或是東北地區。
進入疫後時代,張簡珍說,挺過疫情挑戰的企業都極具競爭力,它們會重新建構企業組織,將作業程式簡單化,尋求靈活營運,以免揹負過高的社會成本。然而,目前上海企業揹負高額的「五險一金」,不適合更多人力資源投入,更適合設立集團總部、從事金融服務和服務貿易。
近年產業鏈佈局多元化下,部分臺商將生產線延伸至東南亞、墨西哥,而在上海生產業務的臺企則着重研發,並使當地生產更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張簡珍期許臺協的平臺號召更多臺商,大企業拉中企業,中企業拉小企業,爲臺灣人做出貢獻,並深入融入上海,負起企業社會責任,進而推動兩岸互利共贏。
張簡珍常年關注臺胞的國民待遇議題,在上海臺協推動下,目前上海市轄內銀行可向臺籍個人和臺資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包括存貸款業務、銀行卡業務、結售匯業務、帳戶服務等。
法學博士出身的張簡珍指出,經過政策多年完善,目前臺灣人在大陸生活經商很方便,但在專業人才方面,雖然政策持續向國民待遇靠攏,但以律師爲例,「非涉臺民事案件」及「刑事案件」、「行政訴訟案件」皆不屬於臺籍大陸律師的訴訟業務範圍,醫生和會計師行業也仍有限制。 談到上海臺協的下一階段目標,張簡珍表示,「接地氣」很重要,大陸擁有很好的市場實踐,而臺資企業具有軟實力,希望爲臺企架設更多與中資企業合作的平臺,並期望大陸央企、國企在能源和節能減碳方面開放,將臺資供應商納入其中,共同整合產業資源推進兩岸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