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報》明確指出 不希望臺灣成爲陸美互動的障礙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聯經出版)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尼克森飛抵北京,成爲首位訪華的美國總統。與蘇方的武器限制談判尚在進行,越戰又未嘗止歇,美國總統急需一場外交政策的成功。他銳意決定,勢在必行,就是這一場了。毛澤東病懨懨地,正從嚴重的肺臟感染中復原,只短暫露面,就喋喋不休抱怨自己體弱多病。當尼克森總統吹捧道:「毛主席的著作感動了全國,改變了世界」,毛澤東說:「沒有改變世界,只改變了北京附近幾個地方。」看着尼克森,毛澤東宣稱自己喜歡他。「我喜歡右派,」毛主席說道,「比較高興這些右派當政……從杜魯門到詹森,我們也都不那麼高興。」毛澤東把協商交給周恩來,但仍密切緊盯事態的發展。

尼克森把周恩來當作總統必須拉攏的國會議員那樣對他講話,強調中國必須直接與他──總統本人──對話。尼克森稱其他美國政治人物會反對了解中國,只有他能夠使命必達。但爲了做到這點,他甚至必須讓他自己的一些閣員都被矇在鼓裡,包括國務卿威廉.羅傑斯(William Rogers)。尼克森懷疑羅傑斯的部門爲了破壞總統名聲,把文件泄漏給媒體。周恩來始料未及地聽着尼克森這番逢迎討好的表現,默不作聲。

然後美國總統直接單刀直入美、中爲何應當合作的話題。蘇聯正在威脅世界和平。「我相信,」尼克森對周恩來說道,「中方利益與美方利益迫切要求美國的軍事維持在差不多目前的規模,並〔……〕在歐洲、日本,以及當然在太平洋也維持我們的海軍勢力。我相信就這點來說,中國的利益與美國不相上下。」總統解釋道,對他來說,這不是關於臺灣、東亞或甚至越戰,而是關於全球穩定。

由於毛澤東緊盯事態發展,即便是像周恩來這樣身經百戰的外交人員,除了攻擊蘇聯以外,也還是難以提出美方想要聽到的內容。周恩來對尼克森說,美國應該從印度支那撤軍,但中國會持續支援北越、民族解放陣線(FNL)、柬共與寮共。周總理說日本應該變得「和平、獨立、中立」。韓國是由韓國人自行決定的內部事務。臺灣在美方打破與蔣介石政權的軍事聯繫後會被中共「解放」,周恩來希望這在尼克森的第二任任期發生。

但周恩來其實也毋須多做承諾。尼克森爲了己方的因素,也需要與中方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他希望美國國內媒體對他的出訪會做出正向報導,能讓他連任成功。但他也希望蘇聯、北越會由於憂心中美接觸,以至於與華府尋求解決方案。訪問行程的最後一份聲明──也就是《上海公報》──開頭先分開陳述中、美政府的觀點,但在結尾處聲明兩國將持續爲雙邊關係的正常化努力 ,並就貿易與科技方面合作。在重要的臺灣議題上,《上海公報》明確指出雙方都不希望這座島嶼的將來成爲中美互動上的障礙:

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着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在臺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

對世界上其他地方來說,尤其是對亞洲其他地方而言,中美關係的突破讓各國戰略地動山搖。逾二十年來,華府都在告訴日本、南韓、東南亞人民,美國人是來亞洲保護他們免受中共擴張計劃之苦的。在歐洲與其他地方,每逢美國的盟友或者中立國家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美國就會發出抗議。如今美國總統面帶微笑出現在北京,舉手敬禮,與毛澤東和周恩來相談甚歡。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直到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電視談話的前幾分鐘才被通知,淚流滿面。「我做了一切他們〔美國人〕所要求的,」佐藤說,「他們讓我失望了。」(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