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有學習力的孩子怎麼學?真正的好老師,一定得是“生活家”

看點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什麼樣的教育環境纔是最好的?或許每個家庭的偏好不一樣,但有一點恐怕是共通的,那就是這個環境裡必須要有負責而充滿熱情的大人。畢竟,教育不是硬件的堆疊,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文丨柯察金 編丨Leon

作家慶山在《夏摩山谷》裡,說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孩子需要被照顧,更需要成熟而平衡的帶領。失敗、匱乏的大人們,對他們來說沒有益處。”

是啊,孩子所需要的,遠不止是生物意義上的養大,更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式的引領。

這無疑對教育者提出了頗高的要求。

如今,各種各樣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經並不稀奇,人人都可以談上兩句。然而對孩子來說,遇到生命中熱忱的“點火人”,纔是真正的幸運。

這樣的幸運,在一些地方已經悄然發生。

比如,MIT博士鄭騰飛,因爲對哲學有深刻的鑽研和熱愛,親自爲築橋實驗小學的學生開設了一門兒童哲學課。孩子們在她的諄諄引導下,思維活躍,人小“智”大,已經開始嘗試從更深、更廣的層面思考問題。

鄭騰飛博士的兒童哲學課

一般來說,老師能夠嚴格按書本“傳道授業解惑”,已算合格;

然而在上海築橋,我們看到的,卻是老師們本身是一個個鮮活、有趣、有活力的個體。他們所教的,正是自己熱愛的。教書不只是一份“職業”,更像是生活、興趣的延伸。

就拿築橋的興趣課來說,無一例外,皆是起源於老師自身的熱情志趣。他們所鑽研的、所癡迷的,再引領孩子一同探索,因此旅途中總是充滿了“奇偉瑰怪、非常之景”。

有着一批這樣的大人“成熟而平衡的帶領”,結果自然是,孩子們既有着強勁的學習動力,又有着強大的學習能力……

我的“法布爾”老師們

築橋的科學老師,是一幫最神秘的人。他們會出現在校園裡的各個角落。

科學老師Eva專門遞給我們一本日誌,封面上寫着《築橋動物志》。從這裡面,我們終於能明白“消失”的科學老師的足跡:

“2021年6月16日中午在小菜園閒逛時,發現手背上落了一隻不知名小昆蟲,仔細看時又落了一隻上來。是一種體型很小的蝽——杜鵑花冠網蝽。”

“2022年10月24日,在教學樓外牆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個泥蜂巢,可惜沒有拍到泥蜂本蜂。”

“2023年10月11日中午。姜秋梅老師帶學生經過香草園時,發現該螳螂剛剛捕捉了一隻青鳳蝶,正在進食”……

雖然不是很熟悉這本日誌裡記述的專業生物名詞,外灘君看完後還是直呼:這是一羣怎樣有趣的“法布爾”式老師啊?

在這本日誌裡,我們還看到不少學生髮現的動物,比如“黃金龜甲蟲”“沫蟬”“切葉蜂”等等。

築橋日常上演“神奇動物去哪裡”

可以想見,科學探索在築橋不止囿於小小課堂、短短課間,而完全變成了老師們、孩子們的日常習慣。

Eva老師本身就是個科學達人,她的課堂,從來都是由某個生活中的實際觀察切入。

對於孩子們來說,激發他們科學興趣的不會是公式原理,而是日常中一個個成謎的現象。

Eva老師的科學探秘課堂

比如最近的一節興趣課,講影子,她問孩子們,隨着光源數量增多,影子的數量也會增多麼?

孩子們或根據生活經驗,或依照想象模擬,猜測紛紛。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答錯答對沒關係,重要的是他們對結果產生興致,想要“偵破”真相。

接着,Eva掏出手電筒,孩子們通過實驗,很直觀地看到影子的變化。

然而事情沒有簡單結束,Eva又充滿神秘地問學生,爲什麼做手術用的“無影燈”有好多個光源,卻不產生影子。孩子們的好奇心更強了,又是一輪猜測,雖然多數回答都是錯誤的,但越來越接近答案……最後老師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專門的術語“多點光源效應”,而這時候,她已經不需要再去專門解釋這個術語的意思了。

而且在興趣課上,Eva比平時更強調孩子們動手實踐的機會,每次小實驗都讓他們親自上手試試、有所體會。

孩子們大膽在課堂上提出假設

如此有懸念、敢試錯、勇提問、勤動手的科學課,才完全地點燃了孩子們的求知火焰。

Eva老師說,其他同事比如劉大元老師也很有個性。孩子們跟在劉老師身後,在校園裡見識過內蒙古寒蟬,中華廣斧螳螂,桑螵蛸,藍紫蘿摩肖葉甲,彈塗魚……築橋的老師們總是有新鮮好玩的想法和發現。

在築橋“大達人”們的引領下,Eva老師欣慰地表示,築橋的孩子們年齡雖小,想法卻多,每個都是不同領域的“小達人”。

除了對昆蟲、動物感興趣的,還有孩子對宇宙、星體感興趣,把黑洞、蟲洞說得頭頭是道;還有孩子對古生物化石感興趣,腦子裡裝了很多“史上重大發現”;也有孩子對地質感興趣,到戶外任何地方都習慣性地要撿石頭、刨石塊……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只有興趣和熱情,才能將學習變成樸素的樂趣。

神仙老師的茶藝美學

你能想到在學校裡專門開間茶室麼?我們一到語文老師俞慧琳爲興趣課而開設的茶室,瞬間就覺得清香四溢,古色典雅。這裡,也成了築橋的孩子們最嚮往的學習空間之一。

俞老師從教30餘年,也是外灘君的老朋友了。上次探訪她,鮮活有趣的“漢字思維”課至今讓人回味。

她工作之餘也很有趣,懂得品味生活,愛好廣泛。和丈夫結緣,正是由於茶道。

茶之道博大精深,和語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俞老師熱情滿滿的精心準備下,“築小橋的小茶包”興趣課正式和學生見面,火爆程度需要“秒搶”。

“築小橋的小茶包”興趣課

1.把“船舵”教給孩子們

幾年前茶室第一次迎接學生,俞老師卻很快認識到,自己在興奮之下,差點把興趣課的目標搞偏了。

“連夜制定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洋洋灑灑22頁學習手冊,老師包攬了總策劃、總導演、主要演員,學生卻成了‘羣演’。”

很快,她修正策略,把“船舵”大膽地交給了孩子們,也使得這門課越品越香,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老師退到一旁,將腳手架搭建得“到位”,而不“越位”。

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們很快展現出了驚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他們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結課,不管是製作繪本,拍攝剪輯短視頻,抑或創作歌曲。

有個孩子腦洞大開,甚至穿着漢服把行茶禮儀填詞配曲,改編成了一首動感十足的rap。用這樣新奇的方式來品茶,俞老師坦言真是想不到。

事實上,大人很難預設孩子們的興趣點,所以在課堂上,得隨着他們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框架。

比如這學期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是功夫茶術語,例如“韓信點兵”“關公巡城”“孟臣淋漓”……俞老師一邊教給他們行茶的動作,一邊解釋這些典故的出處和由來。這樣學來的語文知識不僅不枯燥,還會記得更牢。

上過俞老師“小茶包”課的孩子們,都在家人手準備了至少一套茶具,把傳承落到實地。不時就會有家長過來反饋,“哎呀俞老師,真想不到,孩子怎麼突然把茶文化講解得頭頭是道!”

2.授之以漁

此外,對於涉及語文、歷史和傳統等方面的知識,俞老師只講最基礎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讓孩子們自己去查,培養他們信息的主動檢索和甄別能力。

有次聊到“抹茶”,有孩子好奇地問這個是不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俞老師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讓同學們上網檢索。而且,要把檢索的內容收集起來,每條信息後邊附上出處,最後綜合給出自己的判斷。後來孩子們得出結論,抹茶真正的起源地是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唐詩裡有明確記載。

隨着孩子興趣行走的課,是會自己“生長的”,也因此,築橋的興趣課,幾乎每學期就會迭代升級一次。

築橋學生的茶藝戶外表演

有段時間劉亦菲主演的電視劇《夢華錄》爆火,同學們對劇中趙盼兒的“點茶絕學”生了濃厚的興趣。俞老師的茶室趁熱打鐵,帶着孩子們一起去考察“茶百戲”,尋找宋朝的典籍,發現真實的古代茶戲可能比電視劇更精彩。

俞老師“預告”,她和學生對插花也很有興趣,以後也許可以將其設計成新的學習項目。

“以後的興趣課上什麼、怎麼上,還得由孩子們一起說了算。”

當孩子們掌握了自己的船舵,才能真正以樂作舟,學無止境。

科學家的“第二個夢想”

築橋數學老師譚淵,用她特有的知性而溫柔的語氣告訴我們,她兒時的兩個夢想如今都實現了。

譚老師在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先是成爲一名生物醫藥學領域的研究者。做科學家,是她的第一個夢想。

第二個夢想,就是教數學。她小時候就特別喜歡數學,對數學的熱愛,也是又一位恩師點燃。在恩師魔法般的課堂上,她曾驚呼,數學怎麼這麼好玩!在成爲母親後,她選擇和恩師一樣成爲一名數學教育者,去“點亮孩子們眼裡求知的小星星。”

拋硬幣正面多還是反面多?譚老師和數學組的老師帶着孩子們在操場來了次大規模試驗。

在我們眼裡,譚老師顯然做到了。

就在今年舉行的“2024美國數學測評AMC8”中,築橋的小同學們共斬獲8個全球卓越獎,6個全球優秀獎,23個小學組榮譽獎,各獎項獲得者達到37位——這份成績背後,沒有刷題,有的是孩子們真切體驗到了思考和學習的樂趣。

在築橋,數學課程採用“4+1”的形式,一、二年級除每週的4節數學課,還會上1節思維遊戲課;三四五年級會將思維遊戲課升級爲思維拓展課。

思維遊戲課涵蓋了數與代數,空間幾何,邏輯推理,統計與概率等多個領域,設計了比如聰明格、黑白摺疊、索瑪方塊等好玩、易上手而且有對抗性的遊戲。

黑白摺紙

“孩子們玩起來,總是捨不得下課,常常會抱怨,怎麼這節課這麼短。”當然,思維遊戲課還屬於“正課”的範疇,數學老師譚淵覺得這還不夠,小朋友們也還沒玩夠,於是又給孩子們開設了一門更純粹的數學興趣課,“小袋鼠數學遊記”。

在這樣的興趣課裡,完全專注於用有趣生動、接近生活的題目,激發孩子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及自信,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訓練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譚老師認爲,玩遊戲和學習之間其實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它們像一對雙胞胎。

孩子們挑戰多米諾挑戰大賽。師生共創使用7500塊骨牌,當日搭建共使用15180塊骨牌,爲首個築橋紀錄。

孩子越小,學習的方式越接近遊戲。比如,譚老師爲一年級的同學設計了包含加減法的“聰明格”,分爲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進階,孩子們紛紛挑戰,樂此不疲,對數感的培養效果顯著。而且,這樣的遊戲不是單純的思維拓展,也是對教科書“20以內的加減法”的延伸,對課堂學習起到反哺的作用,可真不是“不務正業”。

沉迷於數學中的小朋友們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學習會逐漸過渡到更加簡練和高級的思維拓展,完成從純遊戲化學習到部分遊戲化學習的過渡。這樣,低年級和高年級實現了合理的教學分層。

譚老師還對“小袋鼠數學遊記”作了多次迭代,本學期,居然變成由孩子們進行主講。

一開始,孩子們不太會講課,也有的人很靦腆,但老師鼓勵每個孩子上臺,逐漸地,這種費曼式的學習法不僅被證明非常有效、讓孩子們學得更牢固,而且還幫助他們大幅提升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幫助他人的同理心。

數學課上的小講師們

“一些孩子提前好幾天就會鑽研‘板書’,考慮怎麼講才能更好地被聽衆們理解,怎麼表達效果才更好,怎麼照顧其他人的情緒……”在譚老師看來,這種形式的數學興趣課真是一舉多得,“前幾天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教授羅博深到築橋做大師課演講,意外得知,他也在推行類似的數學方法,非常驚喜。”

令譚老師尤感欣喜的,不只是同學們在數學大賽中連年取得佳績,更是當她問同學們的目標是什麼時,有很多孩子舉手給出了“數學家”的回答。

她很有信心地表示,只要孩子們數學思維的基礎打好了,今後的學習基本上沒什麼需要擔心的,其他STEM學科也是如此。

結語

每次探訪築橋,不僅會因其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而有所收穫,亦會被築橋的老師所打動。

是教育者,更是“生活家”。

這些老師,有料又有趣。他們引領孩子們探察學習中的奧秘,感受生活中的滋味,爲孩子們構建了一個多彩的環境。

很慶幸,在築橋,有這麼一羣豐富而成熟的大人。

築橋開放日來了!

掃描二維碼即可快速報名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