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歲男孩坐診看病,求醫者人山人海,老中醫:他是華佗轉世!

中醫本身即內含天地之道,學習並實踐中醫,往往是需要一生時間的。

所以在我們很多人概念中,靠譜的、水平高的中醫,都應該是白髮白鬚上年紀的老人,他們幾根手指一搭脈,就能道出人體的很多玄妙之處。

然而在北京,曾有一位十歲的中醫少年,每天在門診爲患者號脈開方。

這個孩子一度被其他年長醫生稱之爲“華佗在世”,患者們更是口口相傳,將他奉爲“小神醫”。

十歲的年紀,怎麼想也擔不起“神醫”的稱號。

難不成他不是學得好,而是真的有所謂前世今生,當年華佗的記憶還“沒忘乾淨”?

十歲的孩子名叫劉尚瑾,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玩打仗遊戲,和同齡人孩子並不兩樣。

但只要他坐下來開始看診開方,整個人的氣場就會立刻改變,從頭到腳都散發着專業的醫者神韻,不苟言笑,十分嚴肅。

這樣的氣質出現在一個小孩身上,乍一看令人覺得好笑,但時間一長,大家都不得不承認,這孩子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曾經有一個遠程從上海來北京求診的老先生,專門趕來劉尚瑾所在的中醫館把脈,但他沒等到有年紀的中年專家,而是迎來了這位年輕到出格的“小神醫”。

老先生覺得被耍了,發了好大一頓火。

自己遠道而來,是爲了求醫問診,是花了大價錢大心力的,怎麼能被一個小孩給打發了呢?

劉尚瑾身邊的真正的老中醫楊志勳,原本纔是這個老先生的求診對象,但此刻他正悠閒旁坐,似乎只是拿老先生當做自己小徒弟的練手。

見人發怒,十歲的劉尚瑾也沒有畏場,只是很平靜的讓老先生先坐下來,自己來給他把脈。

只見他三根手指輕輕搭上老人的手腕,低頭認真思考了好一會,一邊想一邊慢慢輕聲詢問患者,是否受過風寒、是否氣虛等等。

剛纔還一腔火氣的老先生聽了這孩子的描述,簡直是目瞪口呆,因爲條條件件都能對得上號,連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都能被他如數家珍一般道來。

一番望聞問切之後,劉尚瑾爲老先生開出了藥方,又叮囑了一番服藥注意事項,禮貌的把人送走了。

老先生徹底被折服,他拿着藥方抓藥去了,臨走時再三對劉尚瑾表示感謝。

不光是看診的老先生,連周圍其他的病人也被這一幕鎮住了。

大家原本只覺得這是小孩胡鬧着玩,不曾想他居然能如此沉穩完成全部的面診過程,開的方子也是對症下藥,簡直就是神童轉世啊!

後來,這家中醫館的門外排起了長隊,大家都是奔着那位年僅10歲的神醫而來——在本地人的眼中,這哪裡是10歲孩童,分明就是“華佗轉世”。

劉尚瑾到底是怎樣在十歲就具備瞭如此精湛高超的醫術呢?他背後的故事,又有着怎樣的傳奇?

劉尚瑾是上海人,99年出生,被衆人誇讚爲神童的那一年,他身體剛剛恢復沒多久。

是的,他不是所謂華佗轉世,更不存在什麼前世記憶,要硬說和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那隻能說他從小身體就很弱,非常弱。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愛生病,這原本也是常見的事,但劉尚瑾似乎格外脆弱,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生病,咳嗽發燒都是常事,時不時還會出現多種消化問題。

父母也沒有辦法,只能一次次帶他去醫院做檢查,差不多三天兩頭就要去一趟。

吃了很多藥也打了不少針,但總是治標不治本,孩子的身體始終沒有什麼根本變化,依然孱弱的很。

劉家父母急的團團轉,實在想不出辦法,在又一次從西醫診室出來之後,決定去碰碰中醫的運。

當時他們對中醫完全沒有概念,平時也接觸不到,似乎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去開藥調養身體,沒聽說過誰家小孩也老去看中醫。

但沒想到,這次“碰運氣”的行爲直接轉變了劉尚瑾的未來——

中醫得知來意後,勸劉家父母不要緊張,他胸有成竹般給孩子把了脈,又反覆看了看他的臉色,就開始一條條說出劉尚瑾平時身體的問題。

除了發燒腹瀉咳嗽,中醫還點出了許多大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簡直像個活體CT一樣。

看診完畢後,中醫開了幾幅藥,也正是這幾服中藥之後,劉尚瑾的病就奇蹟般出現了好轉。

當時他只有四歲,對那些黑乎乎的苦藥湯避之不及,父母總是哄着他喝,說喝下去身體就會變好,劉尚瑾抗爭無效,只能按時服藥。

一劑中藥就搞定了西醫解決不了的頑疾,劉家父母都很高興,劉尚瑾自己也覺得開心,他再也不用天天去打針吃藥了!他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蹦蹦跳跳了!

這種轉變讓他對中醫產生了強大的好奇心,到底是怎樣的神奇之術,能還原自己健康的身體呢?

這個小不點兒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劉尚謹的身體已經與同齡人無異,再次去中醫館複查的時候,他就有精力觀察周圍大夫的一舉一動了。

艾灸、下針、望聞問切……一切神奇的操作都能引發他的注意。

劉尚謹甚至還央求父母,給他買了《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這些中醫書籍,沉浸其中,自得其樂。

只不過他年紀畢竟還小,很多生僻字都還不認識,對醫書裡的知識更是一知半解,沒法完全領悟。

一開始,劉尚謹的父母是不太願意孩子學中醫,一是因爲他還太小,當時只有八歲。

二是因爲中醫和西醫相比,不論是被接受程度、還是發展前景都不太理想。

但是架不住孩子最質樸的渴求。他們還是決定讓孩子去試一試,爲了讓劉尚瑾接受更系統的中醫教育,父母把他送到了楊志勳的兒童國醫啓蒙班。

楊志勳出身中醫世家,醫術精湛,而且對中醫教育充滿熱忱。

在他看來,中醫不僅僅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更是面臨繼承困難的國粹,他想從娃娃抓起,把中醫最深層次、最寶貴的精華傳承下去。

雖然只有八歲,但是劉尚謹卻頗有靈氣,在領會一些難懂的中醫知識時一點就通。

當時爲了讓學生理解“浮脈、沉脈、中脈”的區別,楊志勳採用實踐教學,他準備了一盆水和一把鉛筆,讓學生們用手感受:

鉛筆漂浮在水面的狀態,這就是“浮脈”;將鉛筆慢慢壓入水中的狀態爲“沉脈”,若鉛筆懸停在水中,不浮不沉,則就是“中脈”。

小孩子的手還沒發育完全,準確摸出脈搏的細微變化其實不容易,但其他學生還在不停上手嘗試的時候,劉尚瑾就已經完全領悟到了訣竅,能準確區分各種脈象。

楊志勳見他天賦異稟,就嘗試讓他獨立診斷,讓他在自己開設的中醫館裡給人看病。

一開始,病人看到劉尚瑾這個十歲的孩子,都感到十分驚訝,甚至懷疑他的能力,覺得他是鬧着玩。

頻頻遭遇患者的質疑,劉尚瑾卻沒有退縮,反而一次次試着去主動溝通,再加上旁邊楊志勳的解釋,患者們纔有膽量讓這個小孩給自己診脈。

在師傅的指導和病人的包容下,劉尚瑾一次又一次嘗試,不斷摸索,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天賦加上努力,劉尚謹的診脈技術突飛猛進,很快便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小神醫”的名號也打出了知名度。

不過這個孩子並沒有在稱讚聲中迷失自我,他一路潛心學習,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2018年,劉尚謹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開始了更加系統、專業的學習;

如今,他已經成爲一名專業的中醫醫生,在一家普通的診所醫生,默默地爲病人診治。

劉尚謹始終堅持中醫的道路,用自己的醫術爲病人排憂解難,這讓人看到了未來中醫發展的希望,也讓人對中醫繼承有了信心。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中醫都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習總書記曾經強調過,“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能一次次轉危爲安,靠的就是中醫藥,並在同疫病鬥爭中產生了《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熱論》等經典著作。”

中醫藥誕生於農耕文明時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的祖先在數千載時光裡,通過億萬人的親身實踐,一點一點地積累起這寶貴的知識財富。

這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結晶,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醫藥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能讓我們更好的把握民族文化自信,爲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獨特而寶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