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班被導航拐進墓地”,多少想跟着高德抄近路的打工人被坑慘了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從小刻在各位受到九年義務教育人腦海裡的名人名言,在高德導航身上得到了實踐驗證。倒不是讚美大家的大無畏探險精神,有時候走上這條“路”,完完全全是被迫的。

這幾天抖音上一個熱門帖瘋傳。視頻中某網友在一個狹窄的山洞裡開車穿行,山洞內沒有光線,甚至無法容納對面來車。開車者並非探險人士,只是高速開到一半碰到交通事故,單純想早點回個家。

進了這個洞,還是拜高德導航所賜。

圖源:抖音@李果兒

視頻一火,瞬間引發了不少人共鳴,“原來不止我一個人覺得高德神戳戳啊”。有人心酸又好笑回憶,自己在古鎮旅遊,高德帶着他從當地人家前門穿到後門,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行注目禮;有人感慨導航的人性化,“高德帶我走過一個景區後門,沒付門票就進去了”、“帶我繞了鄉間小路,避開了收費站”。

世上本沒有路,被高德發現了,也便成了路。

這個被辣評爲“高效且缺德”的地圖,到底是怎麼發現這些離譜小路的?

當你天真以爲導航的作用是帶你走向一條光明平坦的康莊大道時,高德會微笑着擺出一個後撤步。

秉着“能到就行”的原則,飛檐走壁的路線在導航裡已經不算稀奇了。打開高德,等於打開了一部《老高帶你去探險》的八百集大型紀錄片,管你想不想出鏡,只要是有了想去的地方,打開地圖一刻起,就已經不自覺走進了高德的劇本。

有人說,高德地圖走到今天,靠的正是一代代高德人勇於冒險的探索精神、不到目的地不罷休的頑強意志,以及耐得住繞路的強健體魄。

爲什麼說高德“雖然高效,但很缺德”?

一代代網友的真實經歷即是答案。明明是想去個城市廣場,跟着導航突如其來開始跋山涉水,又是翻牆又是鑽狗洞,結果居然真的到了目的地,還比走大道快了二十分鐘。

你說高不高效,你說缺不缺德。

還遠不止於此,高德讓打工人來個“說走就走的探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網友表示有一次跟着電動車導航莫名其妙來到了河邊,地圖顯示需要過河,結果河邊真的有一艘船等着,三塊錢連人帶車成功過河到達目的地;冬天的河道結了冰,兩邊柵欄封住不讓進,高德帶着急切想回家的打工人直接橫行冰面,幾分鐘火速到達。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這場探險裡毫髮無損,高德主打的是“絕對能到,但不保證怎麼到”。

圖源網絡‍

有人開車跟着導航直接進了農家小院,一腳油門衝進曬滿玉米棒子的玉米地,好不容易繞出來,結果被牛羊騾子包圍,費勁千辛萬苦尋得大路,來到洗車店,從車底盤摳出了6個大玉米棒子。

更甭提隨隨便便帶你進墳地、闖家門、鑽狗洞了。高德能讓你感受一下:當恐怖片開頭的炮灰角色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被跟着導航一路又是穿墓地又是進樹林,魂穿《寂靜嶺》,有人在雨夜被引進山路,在詭異紅色燈光下嚇了個半死。所謂枯藤老樹昏鴉,高德帶你回家。只不過回的家是“目的地”還是“墓的地”,就得另說了。

圖源:小紅書@單.&

使命必達被它玩了個明明白白。傳言說“高德讓你三十分鐘到,你就不可能二十九分鐘到”,有人不信邪,自己專門去試了試,最後發現導航預測5點12到,這一路上就算站起來踩油門,也沒法提前在5點鐘趕到。

爲什麼呢,因爲高德推薦過來的,就已經是極限捷徑了,“請相信高德,上次它讓我翻牆,我翻了以後發現後面確實有路,省了3公里”。

圖源網絡

就算沒有路,高德也能神不知鬼不覺創造條件。某網友之前用高德抄近路,結果到了一個菜園子,而目的地就在菜園子隔壁,原來佇立在二者之間的高牆不知爲何被砸了,“不會是高德砸的吧哈哈哈”。

爲了省時間,甚至會推薦自行車逆行,大大的“逆”字標在地圖上,導航聲音卻很誠實,“直行,通過前方路口”。

圖源:小紅書@粗來丸8

別說別的,反正您就說到沒到吧。

最牛的還是找公共廁所。有人開車跟着導航走了半天,最終到了一個荒郊野嶺,一個無蓋馬桶坐落於此。似乎是哪裡不對,但又說不上哪裡不對。還有人找廁所跟着導航來到牆邊,看到周圍無人實在憋不住原地解決,事後還不忘感嘆一聲——高德地圖,太好用了。

此時的高德也默默拿出小本本,記下“此處有廁所+1”,並靜等更多人到此,直到原地出現一個真正的廁所。

圖源網絡

小路是越走越熟練,但讓人忍不住好奇,高德從哪兒找到這些離譜小路的?

按照網傳經驗之談,高德提出的導航路線都是有人成功到達目的地了的。舉個例子,曾經有人過年碰到大堵車,於是到旁邊親戚家幫忙打開院門穿過去了,順手給親戚拜了年送了禮物,結果後面的車都跟了過來,不得不一起點菸拜年。

於是老高就記住了這條路線,每逢堵車就帶人來親戚家大門口,最終是親戚聯繫了官方折騰一番才刪掉路線。

高德:先這麼標,如果有用戶罵我我再改。

但這也僅僅是衆人推測。要真問高德到底是怎麼規劃路線的,人家還是有專業職業地圖採集員的。不僅有佈滿攝像頭的車採,還有步行採集員,專門爲了完善大數據,檢測儀道路真實性,同時進行測繪,規劃更合理的路線。

25歲的李猛就是一名步行地圖採集員,每天都需要通過拍照記錄數據,需要高精度採集時還要背上30斤的全景鏡頭大揹包。在接受《環球人物》採訪時,他表示自己的工作每天要走2.3萬步以上,最多一口氣走了23公里。

在聊到冷門小路時,李猛表示,爲了採集到準確無誤的數據,“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小路,沒什麼名氣,甚至鮮少有人踏足。但我要走一遍這些路”,真實檢測過後再進行大數據完善處理。

圖源:小紅書@nomoremoshimo

但有時地圖採集員的檢測速度也會跟不上網友創造路線的速度,這就導致了離譜小路、“缺德地圖”的出現。

網友扒出在高德的算法裡,就是喜歡蹭用戶的足跡,只要是有人開着導航成功通過某處,那麼就會默認此處可以通行。

某人爲了抄近路翻牆過去了,導航就趕緊推給別人,還不忘貼心表示“最省時路線”;翻牆的人多了,高德就突破自己,大膽再把此路推給騎自行車、開電動車的;要是有人硬着頭皮扛着車翻牆過去了,那就精彩了——明天就把這條翻牆路推給開汽車的。

直到罵罵咧咧在牆邊返回的人變多,這條路線纔會消失在導航裡。

這就有人忍不住開麥了,“高德,知道你免費,導航錯了也不能找你賠錢,但也不能這麼欺負人吧?”

高德:又沒賺你錢,能到就行吧。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小楊出去玩,跟着高德導航越走心裡越沒底,乾脆站在原地叫了個車。小楊一邊痛恨導航無能,一邊問我,“要是沒打車功能,你說這些地圖咋活到現在的啊?如果只是靠打車功能賺錢的話,那爲啥不直接做成打車軟件?”

既不精準至每次無誤,讓人心甘情願高呼打賞,又不能離開互聯網,到信號弱的地方等於沒用。

地圖軟件雖然有時雞肋,但在當下,沒有導航可謂是寸步難行。更何況,這些地圖軟件確實沒怎麼掙錢。

就說到處被說“缺德”的高德地圖,不僅不賺錢,還一直在虧。從2014年創辦開始到今天,高德始終都沒能實現盈利,就算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也停留在虧損狀態很難向前。

可能有人不理解——不是用的人很多嗎?黑紅也是紅啊,高德還能不賺?

雖然高德的月活用戶僅次於微信、抖音等等,但實際上日活峰值連他們的三分之一都沒有,更別提能有多賺錢了。

畢竟大家用高德感知很明顯:下載app免費、地圖導航免費、語音包免費,也就打車能花個錢。從沒有人覺得“地圖導航”是需要付費才能得到的服務。

其實不止高德,地圖軟件都不怎麼賺錢,商業化更是難上加難。

摩根士丹利指出,“Google Maps是一種類似實用工具的服務,在我們看來,它仍然是我們所涵蓋的貨幣化程度最低的資產”。作爲實用工具,如同計算器、鬧鐘一樣,地圖導航的存在似乎是大家覺得理所應當免費的,競品之間的差異也只是誰更精準而已。

根據2022年全球統計結果,地圖導航app總收入爲162億美元。對比之下,字節跳動一家在2023年總收入就有1200億美元,所有地圖app加起來賺的錢還比不上抖音們的一個零頭。

真的只能靠打車嗎?高德們到底靠什麼活着?

除了打車等增值類業務能夠抽成賺錢以外,高德還有兩大其它收入。比如動輒能賣個幾百萬的開屏廣告、以及商家推廣、排名等服務費。簡單來說,就是當你使用了高德導航去附近某家消費場所,並存在真實消費,那商家就需要給高德交佣金。

雖然下載app不要錢,但是車載高德導航還是收費的。只不過這筆錢看似不收在買車消費者頭上,其實早就加在了整體車價裡。因爲高德直接對接的是車企,車企向高德購買導航服務,自行安裝,並附加價格賣給消費者。同時,使用車載高德產生的流量費用也歸高德所有。

聽上去似乎很賺錢,但實際上高德自己也透露,是在用成本價提供標準化高精地圖,平均下來一輛車年費連一百元都不到。

也不止是高德一家不賺錢。作爲行業巨頭,總共賺的162億美元裡Google Maps拿了97億美元。就算做得大到這樣,Google Maps也只能靠着賣廣告掙錢,廣告收入達到整體收入的四分之三。放在整個Google來看,地圖的廣告收入只佔了全公司廣告收入的5%,相關人士透露“已經誕生19年的Google Maps商業化仍處於初級階段”。

而且一旦表現出商業化的跡象,就會被“羣起攻之”。

Google Maps產品總監Rajas Moonka曾公開表示,“我們希望在不影響你使用的情況下,給打了廣告的商戶多一些出鏡率。”或者乾脆把客戶的名稱作爲地標,如“在星巴克右拐”,但這一舉動讓不少用戶表示不喜歡、想卸載,還被質疑是否符合廣告法。

地圖軟件不賺錢,但卻很值錢。

主要還是因爲極強的依賴性。世道早就變了,現在人們寧可跟着導航多繞幾圈,也不想開口問路人npc,地圖軟件成爲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在不熟悉的城市沒有導航更是寸步難行。氫商業編輯嘴嘴告訴我,她不願意開口向路人問路是因爲“分不清楚東南西北”,而導航地圖左右分明,沒有這個困擾。

高德們此時此刻的作用,就接近於一個消費紐帶和載體,成爲了消費者一切消費活動的基礎建設。

想出去玩,去環球影城坐幾號線,導航看看;搬新家要買傢俱,最近的宜家在哪裡,導航看看;餓了想去吃海底撈,導航一個和朋友都離得近的店,發定位過去。

這樣的高德們值錢的,就是它們的基建紐帶。

這也就是爲什麼高德一直虧,母公司阿里巴巴還願意給它兜底。有了地圖軟件的加持,用戶的運動軌跡成了大公司們的秘密武器、所有消費活動點都可以被串聯起來。高德賺不賺錢不重要,高德能托起多少消費力才重要。

所謂地圖軟件單拎出來啥也不是,跟任何一款消費類app組合就是王炸。

再加上高德等地圖軟件上都有不少用戶推薦路線,自主上傳路線等通道。擁有龐大的數據庫和資料統計,很容易摸清楚用戶的消費習慣以及個人偏好,由此進行其它商業活動也就事半功倍了。

導航的路線離譜從側面反映出了用戶創造的價值以及提供的資源信息。路是人走出來的,如果沒有哪個飛檐走壁的普通人貢獻過路線圖,哪還有高德的離譜小路。

這麼說來,我們用地圖導航從來不是免費的。

畢竟大家都貢獻了路線數據和個人信息,畢竟在大數據時代——這纔是最貴的。

編輯 | 橘總

作者 | 加號

設計 | 胖兔

開篇圖源 | 小紅書@半夏花開&

封面圖源 | 小紅書@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