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鄰里智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人民論壇)

楊爍壁

爲了解決居民下班回家時停車位不足的困難,街道47家單位、企業、商戶聚在一起開了一場議事會,大家最後達成共識,將原來各自門前用於佔車位的錐桶和鎖鏈撤掉,把車位在非工作時間提供給居民停車。“堵心鎖”不見了,停車難緩解了,“連心橋”在大夥兒心裡建起來。北京房山區西潞街道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好鄰居”工作法,這是其中一個案例,引人思考。

團結、互助、友善的鄰里美德,一向受到尊崇。鄰里之間經常走動,互幫互助,越幫越親;又因爲情感相近、利益相連,常常能抱團發展,一起把日子過得更紅火。由此進一步想到,與鄰爲善、以鄰爲伴,鄰望鄰好、攜手同行,這一鄰里相處之道也蘊藏着區域協調發展的智慧與方法,可謂善用“鄰里智慧”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間的發展主體,既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近鄰,更是產業相連、發展相融的隊友。鄰里間要常走動,區域間要多聯繫,推動人文上的往來交流,深化發展上的合作共贏。

在粵港澳大灣區,港澳彙集投資形成金融“血脈”,深圳提供前端設計和應用軟件組成“大腦”,東莞生產手機主板形成“心臟”,中山、惠州等地通過智能生產線組裝“軀幹”,一部手機在一小時通勤圈內就能集齊生產所需的全部要素和零件。

如果各家套用同樣路徑、發展同樣產業,誰也難以獲得長足發展進步的空間。相反,如果鄰里之間分工協作,形成共同體,搭建生態鏈,就能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匯相鄰之利,成聚合之力。

區域之間既有相近的發展共性,也有獨特的優勢個性。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協調發展是一個重要方法。

在長三角地區,對於芯片製造這個新興產業,各地如何選準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位置,考驗着區域協調的能力。上海在芯片設計、晶圓製造等方面處於國內主導地位,江蘇在封測領域具有很強競爭力,浙江在裝備與材料領域漸具優勢,安徽主攻存儲芯片、智能硬件。伴隨着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四地錯位發展、聯動發展,走出一條差異化、多元化良性競爭、合作共贏的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區別同與異,把握舍與得,緊扣專與長,提升質與效,打造兼顧各方利益的區域合作機制,形成的必定是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良好局面。

區域協調,歸根到底,要有大格局。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放下一時一地的得失,共建共治,做到既爲一域增光、又爲全局添彩,才能實現共同受益。安徽和浙江地域毗鄰,一條新安江見證了兩省協調發展的成果。從資金補償到產業協作,從協調治理到共同發展,10餘年來,兩省不斷創新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了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雙方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各揚所長,定能譜寫區域發展協奏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