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提醒為何得到總是孩子的反抗?或許,你應該學習父母說話的藝術!

在《讓孩子成爲自己人生的專家》書中,我曾經分享過這個故事。

在女兒三歲時,我正處於人生的一個轉捩點,我離開大學的專職工作,希望能有更彈性的分配時間,以照顧家庭。同時,我也渴望成爲自己的主人,有權自行決定工作內容,而不僅僅只是聽從主管指示行事。

後來,隨着我在家中的時間增加,雖然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長輩照顧女兒,但我驚訝地發現家中常上演着相同的劇情。每當長輩善意提醒女兒時,她總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有次,我正準備帶女兒去公園玩耍時,長輩出於善意提醒:「記得戴口罩哦!」

她立刻翻臉,癱在地板上生氣地踢腳,並大吼:「我不要!我不要!」

此時,長輩露出了不悅的表情,並說:「你這小孩怎這樣啊!」長輩的內心感受大概是「好心給雷親」,真是好心沒好報啊!

如果,單看表面行爲,你可能會認爲這只不過是善意的提醒,何必反應這麼大?不過,我想你也跟我一樣,討厭「不請自來」的建議,尤其是那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

我認爲,身爲父母的我們,出自於愛及善意給予孩子叮嚀或提醒時,對於有能力自己完成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個「不速之客」,打斷他原本的生活與計劃,讓孩子失去人生的主控權。

因此,孩子爲了討回主控權,不得不拒絕我們的建議,哪怕那些建議是好的,或是與他原本規劃的一樣,他也會爲了抗議而抗議。

所以,請父母千萬要記得──你的「好心」,要讓孩子感受得到,纔會得到「好報」!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好心」,關鍵在於「說話方式」與「態度」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提供

1.帶着好奇的態度,同理孩子的心情

如果你常對孩子說:「又給我在那邊亂,這有什麼好哭的!」大人常不自覺用武斷的態度,不僅曲解孩子的狀態,也會讓孩子感到委屈、不被理解,導致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疏離。

書中建議,父母可以試着同理孩子的心情,對他說:「我知道你很傷心,媽媽抱抱你。」來幫助你與孩子產生連結。

2.帶着合作的態度,建立共同的目標

如果你常對孩子說:「我說幾遍了?衣服別給我亂丟!」大人常用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聽話,但這隻會讓孩子更想抗拒。

書中建議,父母可以試着建立共同的目標,代替責備與命令,例如對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把家裡變乾淨。」以提升孩子行動的動力。

3.帶着關心的態度,探索孩子的困境

如果你常對孩子說:「你是聽不懂人話嗎?」當父母再三要求孩子,孩子仍舊無法理解與執行時,這樣的口氣會貶抑孩子的溝通與理解能力,使孩子感到更大的挫折。

書中建議,父母可以試着建立溝通的橋樑,瞭解孩子的困境,例如詢問:「你無法理解哪個部分呢?」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困難,父母才能提供適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