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印發行動計劃 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
近日,陝西省發改委、中共陝西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陝西省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目的是爲緊抓國家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機遇,加快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看,近年來,隨着航天科技飛速發展,商業航天已經成爲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的新引擎,成爲備受關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陝西具有豐厚的航天產業基礎和科技創新資源,是我國航天動力之鄉、北斗創新發源地,先後承擔了東方紅衛星、嫦娥探月、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多項航天重大工程,爲我國航天強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陝西省航天領域高校院所、重點企業、創新平臺數量衆多,擁有我國唯一以航天產業爲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在運載動力、衛星有效載荷、測控導航、衛星通信等產業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爲全省發展商業航天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行動計劃》提出,培育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的基本原則,一是統籌規劃,服務大局。強化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服務國家需求、承擔國家任務,推動全省航天產業創新水平邁上新臺階。引導省內企業積極探索並突破航天領域新技術、研製新產品,搶佔未來航天科技制高點。
二是創新驅動,場景牽引。引導省內商業航天企業圍繞技術創新、場景應用、產業發展,謀劃實施一批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示範項目。積極搭建衛星通信、導航、遙感創新應用場景,開闢新模式、新服務,壯大商業航天產業規模。
三是龍頭牽引,集羣發展。加大商業航天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推動軍民融合、央地協同、校企合作,引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融合,營造優良生態,推動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化集羣式發展。
《行動計劃》提出,要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到2027年,陝西全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能級持續提升,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全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體系進一步完善,在衛星和火箭製造、星座運營、衛星測運控、衛星應用等領域涌現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建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具體包括三方面發展目標,一是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到2027年,整箭、整星、整機制造能力基本形成,衛星應用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商業航天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規上企業數量突破100家。到2030年,商業航天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規上企業數量突破200家。
二是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運載動力、衛星製造及測運控、智能終端及核心零部件、衛星融合應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27年,累計建設商業航天領域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20個,申請專利500個。到2030年,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超過50個,申請專利1000個。
三是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到2027年,打造10個以上商業航天標杆應用場景,形成20個以上融合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到2030年,應用場景向更多、更深領域拓展,打造20個以上商業航天標杆應用場景,形成40個以上融合應用場景解決方案,推動形成商業航天跨領域融合應用新格局。
關於重點任務,《行動計劃》提出,要聚焦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揮陝西省比較優勢,重點實施空間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創新產品應用示範、產業創新能級提升、創新生態優化、專業園區建設等六大工程,加快實現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可控及重點產品推廣應用,打造一批示範應用場景,形成新模式新業態,努力提升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
在產業空間佈局方面,《行動計劃》提出,要立足陝西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基礎,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依託重點園區,充分發揮產業規模效應、資源集聚效應、創新協同效應,推進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一體”是指以西安航天基地爲依託,打造我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發展核心區。發揮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16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重點企業創新資源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應用技術開發,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創新中心、共性技術研發中心、中試與試驗中心、專業人才引育中心、產業孵化與金融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等。
“兩翼”則是指,以寶雞高新區、銅川高新區爲承載,打造我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集羣發展擴展區。寶雞高新區重點發展航天液體動力製造、固體火箭發動機生產製造、液體火箭發動機綜合試驗等,充分挖掘商業航天動力應用新場景。銅川高新區重點發展火箭發動機總裝總測、航天裝備試驗檢測、衛星測運控備份、航天新材料及裝備開發等,充分拓展商業航天服務新領域。
記者注意到,在保障措施中,《行動計劃》專門提出,要加強資金保障,吸引多元投資,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引領帶動作用,支持商業航天領域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首臺套研製、試驗示範和專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
同時,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商業航天產業基金,積極投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鼓勵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以及商業銀行,探索出臺知識產權融資、投貸聯動等新服務新模式,拓寬商業航天企業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