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力市場連續21小時「負電價」 刷新紀錄原因是這些

山東電力交易中心。(證券時報)

根據大陸山東電力市場現貨交易中心數據,5月1日20時到5月2日17時,山東電力現貨市場以連續21小時的即時「負電價」刷新了中國大陸電力現貨市場負電價持續時間段紀錄。

證券時報引述一家發電側央企人士表示,負電價和用戶端並沒有關係,只發電側的報價策略問題。發電側報出負電價代表計劃優先出清,但從用戶側看是不會出現負價情況的。雖然交易規則上允許報負電價,但實務中這種情況很少見,也很難明確具體成交了多少負電。

至於爲何會出現負電價的情況,信達證券能源首席分析師左前明指出,負電價產生原因本質是電力供應的階段性過剩,市場報價機制報出了負電價,這和近幾年新能源發展不無關係。

左前明舉例,光伏發電機組在中午時段大發的時候,反而沒有太多用電需求。隨着市場光伏、風電裝機越來越多,消納不了的時間和範圍就會越來越廣,負電價的時間和程度就會越來越深,呈現螺旋式增長。

上述發電側央企人士也稱,現貨交易市場按供需全電量報價,但是出清的時候,是根據報價排出清順序。當市場供大於求的時候,企業電價報的過高,排位就會靠後,面臨出清不了停機的情況。發電企業如果爲了持續發電,考慮到停機成本很高,就會有意報低電價,出現負電價。

雖然在中國大陸「負電價」概念還很新穎,但在新能源投資較爲密集的歐洲市場,負電價已很常見。

「在新能源市場下,如果沒有儲能手段,出現負電價是很正常的情況。」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爲,電力平衡是暫態概念,有需求才能有供給,所以需要負電價來吸引消費者。

他認爲,雖然出現負電價,但並不代表中國大陸新能源發電量過剩。目前大陸國內風電、光伏的發電貢獻佔比依然較小,隨着可再生能源的逐漸普及和電力市場發展,負電價情況會越來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