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力不輸Delta 專家:Omicron在一狀況下恐變大魔王

專家提醒,Omicron致死率雖然只有千分之3.4,但若確診數太多,無法有效控制,推估到了今年6月,全球死亡數恐達到近136萬例,逼近Delta時期。(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Omicron成全球主流變異株以來,新冠肺炎疫情也走向輕症化。去年7~12月的Delta疫情之下,全球共產生近150萬例死亡,致死率爲千分之14。專家提醒,Omicron致死率雖然只有千分之3.4,但若確診數太多,無法有效控制,推估到了今年6月,全球死亡數恐達到近136萬例,逼近Delta時期,應採「避輕救重」的防疫新思維,以提升疫苗施打爲目標,在「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之間取得平衡。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全球疫情持續趨緩,然而由於Omicron快速且多元傳播,每日全球確診數仍是較Delta時期多出許多,即使致死率由Delta時期的千分之14大幅下降至Omicron時期的千分之3.4,仍會產生許多死亡個案。

陳秀熙表示,去年7~12月間,Delta疫情在全球共產生近150萬死亡,今年Omicron疫情之下,推估到了6月將有136萬例死亡,相近去年的Delta。如果確診數太多,不能有效控制,仍會影響到重症高風險族羣。雖然Omicron致死率不高,但是量大,造成的死亡不容忽視,因此他一再強調防疫應「避輕救重」。

爲在新常態生活、有效控制疫情之間取得平衡,陳秀熙團隊利用極低致死率的紐西蘭實證資料推估,在嚴格標準之下的住院需求上限、ICU需求上限及死亡警戒值。若臺灣無法提升疫苗施打率,至4月底的住院需求上限爲4515人、ICU需求上限爲130人、死亡警戒值爲28人。

不過,若能進一步提升2成疫苗施打率,則住院及ICU需求上限將分別下降至2245人及58人,死亡警戒值爲13人。陳秀熙表示,若能控制住院、重症及死亡人數在需求上限、警戒值之下,就能達到有效控制疫情,並維持新常態生活。

陳秀熙表示,「避輕救重」Omicron防疫新思維,主要是強調「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2者的平衡,無論是「防疫措施緊縮」或是「與病毒共存」這2個極端皆不是臺灣所想要的,期望在未來Omicron走向社區流感化且民衆逐漸適應後,可藉由口服藥物及次世代疫苗進行全面境外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