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都擔憂 陸企狂掃半導體生產設備 中芯能復活?

中芯國際。(圖/中新社資料照)

美國從川普政府開始就針對大陸半導體產業實施制裁,先是從需求端的大陸電信設備巨頭華爲,將其晶片供應管道切斷,再對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實施實體清單,導致無法取得生產先進晶片的半導體生產設備,近期也對合盛矽業等5家大陸實體進行制裁,禁止太陽能板關鍵原料多晶矽出口至美國。但近期消息指出,大陸業者狂掃半導體生產設備,引起市場關注。

中芯國際在去年9月底證實遭到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措施,導致半導體生產設備、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供應商無法出貨,傳出包括高通等美國無廠半導體大廠引發供應斷鏈憂慮,將電池管理IC、驅動IC轉單至臺灣晶圓二線大廠聯電、世界先進以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等廠商,甚至先前藉由中芯國際12吋晶圓廠生產兆易創新委託的Nor Flash 記憶體訂單都受到阻礙。

據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在美國禁令下,缺乏高階半導體生產設備,大陸的晶圓代工廠無法生產線製程晶片,目前生產狀況也無法應付缺貨狀態的車用晶片,記憶體制造部分,3月德州暴雪以及多個地方產能受阻,連南韓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供應也非常緊繃。

業界消息指出,大陸半導體企業採購了需要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存量以外,還對每項設備多采購5~6臺當庫存,整體訂單以倍數增長,顯見其掃貨程度。從數據來看,大陸從美國、日本採購半導體生產設備躍居首位,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大廠科林研發(Lam Research)2021年第一季營收,有32%來自大陸,雖然這也包括南韓三星電子以及SK海力士在大陸廠區採購額

此外,中芯國際向南韓大量掃貨半導體生產設備,降低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市場上有60~70%的高階半導體生產設備由美國、日本企業供應,一旦美國擴大制裁,對大陸半導體產業是重大沖擊,如今大陸狂掃貨,也引發南韓企業關注,導致三星日前不斷向美國設備供應商確認是否能正常供貨

這波美國禁令,北京當局也鼓勵大陸半導體企業採購國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包括上海中微半導體等陸企。據《日經亞洲評論》5月報導,紫光集團旗下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在北京當局指引下,積極調整供應鏈,希望以本土半導體生產設備商取代美國廠商供應的設備,該公司800名員工,1天3班檢視製程,從設備、化學品,到設備裡頭的螺絲螺帽零組件,該動作已經進行2年,至今仍在持續。

當時該報導還拿出陸企比較美企,像是長江存儲類似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大陸半導體生產設備龍頭北方華創類似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中微(AMEC)則是類似生產蝕刻設備業者科林研發(Lam Research);華海清科生產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設備,同樣要以挑戰應材爲目標。

也就是說,陸企不僅走國際管道,找尋新的半導體生產設備供貨來源,也加強大陸半導體生產設備供應,像是同樣遭列實體清單的中微,公司2020年度盈餘仍創新高,北方華創2020年獲利也創新高。不過,大陸目前仍沒有可以實際量產先進晶片的設備能力,目前雖朝着滿足舊制程需求前進,但想要跨足14奈米以下製程,還是得靠歐美企業供應,就目前資料來看,擁有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的荷商艾司摩爾(ASML),目前也僅有一筆與中芯國際的深紫外光(DUV)微影設備的12億美元訂單,這還是延續中芯國際2018年採購EUV機臺的訂單,在今年3月因合約到期,重新簽訂合約,期限至年底。

熟知應材供應的業內人士日前也透露,目前要供貨給中芯國際的半導體生產設備,甚至連一個零組件都無法供貨,加上中芯國際有90%設備來自海外,其中美國佔6成,大陸半導體生產設備也無法滿足需求,顯示在恢復產能的狀況下,中芯國際還有很多狀況需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