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E臺灣總經理張友鴻 引進浮動式風場 爲臺灣離岸風電轉型

RWE臺灣總經理張友鴻

圖/擷取自RWE官網

臺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即將在第三季進行選商,許多開發商有意競逐未來15GW(百萬瓩)市場大餅的開發資格,協助臺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德國RWE萊茵再生能源臺灣總經理張友鴻,正摩拳擦掌準備加入臺灣離岸風電開發行列。

張友鴻出生於英國倫敦,父母爲馬來西亞華裔,太太爲臺灣人,兩人相識於英國大學,在德國經濟辦事處受訪刊物上,他表示對能源政策的興趣從求學時期萌芽,一路持續到大學及職業生涯。

過去任職跨國企業的他說,從事能源經濟顧問,面對的是各國政府或電力公司,後來他加入能源企業,希望協助客戶逐步調整公司體質。多年前他隨着妻子回臺探親時,發現臺灣正啓動能源轉型,直覺反應這是臺灣最好的時機。

張友鴻說,RWE在德國已經有120年曆史,過去都是以燃煤、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爲主,涵蓋的電力系統從發電、輸電、配電都有,不過從前幾年開始致力轉型,希望整合公司力量協助全球發展再生能源,尤其離岸風電更是未來趨勢,當全球正在談淨零碳排時,更需要整合風電與氫能兩種能源,纔可以讓綠能走得更長且遠。

RWE選擇發展氫能,利用風電所發出來的電力進行制氫,在合適時間運用在發電甚至是交通運具上,讓未來生活有不一樣的面貌。

他說,RWE在全球已經有多個風場,在英國更是擁有最大離岸風電場域,正在施工中。他說,未來浮動式風機發展潛力很大,結合浮動式平臺後,就可運用在臺灣高水深海域的離岸風電上,RWE就是帶着浮動式技術經驗來到臺灣,希望帶領離岸風電產業轉型,走向不一樣的未來。

張友鴻回憶說,之所以選擇帶領RWE團隊來臺,因臺灣具有基礎建設完善,風場地理位置易於開發,冬季風速十分良好,水域深度淺等優勢,與歐洲北海條件類似。而臺灣政府政策與法規,相對其他國家走在前端且相當明確,未來區塊開發在2035年之前,還會再釋出15GW開發量,很值得投入發展。

張友鴻初到臺灣時,發現文化上有一定差異,西方國家是依照法規在行事,臺灣還在成長階段,因此需瞭解其間的落差,有時在沒有明確法規答案情況下,在一來一往討論過程中,需耐心琢磨才能得出解決方案。

除公事外,休假時張友鴻喜歡挑戰自己,過去在英國時就喜歡嘗試各種極限運動,熱愛英式橄欖球(Rugby),也樂在划船,年輕時踢過足球、曲棍球、板球,甚至練過中國武術,專精於南方拳蔡李佛派系。他在臺灣會與好友們進行橄欖球賽,享受假日休閒時光,展現他工作之餘輕鬆的另一面。

RWE員工說,張友鴻給他們的第一印象是,有種英國紳士的感覺,總是笑臉迎人,樂於分享所見所開,尤其喜歡比較英國文化或生活的不同。他對於臺灣人事物的掌握很深,不禁會讓人懷疑他小時候是否曾在臺灣成長過?不過,從他口中說出來英國腔,讓人覺得他對臺灣事物理解的透徹,真是很奇妙。

在RWE員工眼中,張友鴻的應對進退都很有禮貌,帶有對自己能力跟知識的自信,年紀看起來雖輕但卻相當穩重。

RWE在臺灣攜手亞泥共同開發位於新竹沿海地區的竹風離岸風電專案,張友鴻展現自信,將憑藉其多年在歐洲累積實戰經驗,要把浮動式風場引進臺灣,讓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呈現更多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