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機與諾貝爾獎

(圖/美聯社)

歐洲知名的瑞士信貸銀行傳出財務危機,金管會正緊盯該集團在臺的理財產品銷售狀況。媒體報導,除了部分銀行已停售瑞信商品外,也出現了部分投資人的贖回潮。巧合的是,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公佈,3位美國學者因對「銀行與金融危機」的研究而共同獲獎。如果歐洲銀行業因俄烏戰爭持續所導致的連鎖反應而出現危機,那麼這次諾貝爾獎結果似乎暗示未來歐洲央行可能的方向。

諾貝爾評委會認爲,柏南克、戴蒙、迪布‧維格在1980年代對銀行業與金融危機的研究,提高了決策者防止嚴重危機的能力,有助避免政府因出手救助而付出高昂代價。例如,柏南克的統計分析顯示,銀行擠兌引發倒閉潮是1930年代美國經濟由輕微衰退惡化爲大蕭條的原因。在危機發生前採取必要手段,阻止惡性循環的漩渦,避免流動性枯竭導致金融中介的功能喪失,是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當務之急。

有趣的是,柏南克在2006~2014年出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爆發全球金融海嘯。被稱爲「QE之父」柏南克端出了史無前例的零利率及量化寬鬆(QE)政策,緩解了美國金融業連鎖倒閉的危機。然而,海量資金涌入資本市場,造就了美國史上最長的多頭市場,但卻只是推升了資產估值,未能對實體經濟發揮作用。尤有甚者,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飽受通膨之苦。2015年柏南克卸任後受邀訪臺,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就開門見山對他說:「你的QE帶來很多副作用,讓我們很煎熬。」

時至今日,美國產業空心化及金融空轉的根本性經濟問題,與長期依賴寬鬆貨幣不無相關。資金行情掀起的股市與房市資產泡沫形成經濟好轉的假象,這些龐大的零利率美元流出到國際金融體系,一旦聯準會升息回收美元,美元匯率快速上漲又造成環球貨幣大幅貶值,股市匯市雙殺,又成了發展中國家的惡夢。

擁有全球貨幣霸權地位的國家,從經濟危機「不作爲」的極端,到「不問結果的作爲」另一極端,似乎矯枉過正,製造出的問題不亞於所解決的問題。如此看來,濫用金融霸權是否以鄰爲壑?也因此,有評論認爲柏南克獲獎是否等於嘉許美國金融霸權?

不過美國QE政策的長期影響恐怕還需要若干時日才得以蓋棺論定。況且,美國決策者以國內經濟數據爲主要決策考慮,似乎也無可厚非。除非其他國家能創造「去美元化」的貨幣多元環境,否則美國貨幣政策外溢,在他國製造的非預期後果,實在超出美國貨幣當局的考慮範圍。

眼前俄烏戰爭的長期化,以及對俄羅斯似乎不太有效的制裁,正在造成歐洲國家各種能源與糧食問題,連帶歐元大幅貶值也使其國際地位降低。如果歐洲銀行業真的在日後出現危機,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似乎建議了歐洲政府及央行提早規畫應對之道。而並不具有國際貨幣霸權地位的歐洲,如果採取了比柏南克當年更激進的QE作法,會不會產生其他令諾貝爾獎評委會都意想不到的高昂代價呢?(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