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今年“雙十一”還要“考奧數”?

(原標題:銳評|今年“雙十一”還要“考奧數”?)

“雙十一”購物節10月14日啓動預售,相較往年提前了整整10天。面對“史上最長‘雙十一’”,各大平臺“卷”得火熱,但不乏消費者吐槽,促銷玩法依舊如同“考奧數”,只看規則就已暈了。

作爲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雙十一”已走過15個年頭。電商平臺的活動規則,也從早年間直截了當標折扣、給補貼,朝着日漸複雜的方向發展。從預售價、券後價、“定金+尾款”價等不同價目,到蓋房子、養動物、打擂臺等“拉新”任務,再到購物券、消費券、店鋪券等補貼手段,漫天的花活兒,硬是把優惠玩成了一門玄學。而隨着直播帶貨的火爆,主播直播、品牌自播等也一擁而上,這間“全網最低價”、那間“跌破地板價”,吆喝的聲量確實更大了,可究竟誰性價比高卻讓人更懵圈了。

規則繁瑣的吐槽一年接一年,各大平臺及商家爲何依舊拒絕減負?細究起來恐怕因爲,複雜的促銷規則,本就是商業策略之一。經濟學裡有個說法叫“價格混淆”,是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商家會增加價格計算的複雜程度、提高各處比價的難度,爲消費者製造價格優惠的假象。面對眼花繚亂的購物“計算題”,雲裡霧裡盤算解法的消費者,聽到“倒計時”“上鍊接”“準備搶”等等,很可能陷入下單衝動。與此同時,翻新玩法、增加趣味、強化社交,多少也有吸引更多人羣、製造全民狂歡的意圖。某種程度上,歷年的購物狂歡,離不開平臺與商家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洞察。

但年復一年、節上加節,在網絡購物中沉浮已久的消費者也在走向成熟理性。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定好鬧鐘下單着實“上頭”,但很多時候買回來的卻是並不需要的商品。二則,貨不對板、明降暗漲等常見問題,也會讓人對五花八門的促銷套路倍感倦怠,最終影響到消費意願。面對這種心理,其實現貨開賣、取消預售環節或更新價格管理規則等刪繁就簡的嘗試,反而更容易拉好感。

在網購競爭走向“下半場”的今天,能在多大程度上傾聽用戶心聲、提升用戶體驗,決定着一家企業能走多遠。過節也好、活動也好,怎麼讓消費者更順心,纔是平臺要“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