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體不足 金門文物保存堪憂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及捐贈文物逾6400件,最重要文物爲明代天啓年間的「蔡復一畫像」。(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提供/於家麒金門傳真)

金門舊名「浯洲」,發展可追溯自晉朝,但受到時間、八二三砲戰摧殘,不少文物消失殆盡,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及捐贈文物逾6400件,最重要文物爲明代天啓年間的「蔡復一畫像」,由於海島氣候潮溼,軟硬體設備又不及臺灣本島的博物館,部分文物只能暫置於貨櫃內,地方憂心盼中央政府重視,讓金門珍貴文物得以長存。

金門遠自晉朝五胡亂華時期就有漢族遷居,後於唐代設置牧馬場,「牧馬監」陳淵入島開墾,爲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文化底蘊源遠流長。但受到時間、海島氣候及八二三砲戰等摧殘,不少歷史文物消失。

根據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統計,歷史民俗博物館典藏文物約3060件、捐贈文物約3415件,當中也包含遠自僑鄉東南亞捐回金門的文物,但礙於空間與專業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多還需整飭、分級及編目等工作。

據瞭解,不少文物只能先做除蟲工作,部分還暫置於貨櫃內,令地方民衆相當憂心,「深怕下一代再也看不到珍貴文物!」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表示,目前共有逾6400件古物、文物,在保存與維護上確實面臨到困難,主要是典藏空間缺乏完整規畫,加上民衆捐贈文物的流程不明確,未能即時經由完整程序評鑑後交由園區保管,導致館內沒有足夠空間運用,進而影響展區設計。

盧根陣也指出,佔地9.6公頃的文化園區與數千件的古物、文物,僅靠10餘人管理維護,整體作業難以進展,影響典藏與展示空間的配置;再者,園區的典藏量龐大,需要有專業的人員建檔及保存維護,目前卻僅有1人負責典藏業務,人力資源明顯不足。

另目前園區內缺乏博物館專業研究人員,組織分工表內亦無設置研究組,展示、典藏及研究工作多爲委外承辦,期盼未來能調整園區位階及組織規程,新增典藏及研究人員,以完善博物館專業人力資源,讓金門珍貴的「歷史記憶」能源遠流長的呈現於世人眼前。

在地陳姓民衆表示,金門位置特殊,除了珍貴的文物外,還有戰地時期所遺留下的軍事建築,儘管地方政府想好好保存「心有餘而力不足」,盼中央可以挹注資源,甚至派遣專業級的歷史工作者協助,讓金門的下一代仍可親眼見證寶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