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慢性病 肢體創傷與腦傷的復健也需長期治療

醫師表示,創傷病人關鍵在於腦部是否有受到損傷,若有,情況較複雜,須看認知、語言功能是否受損。(示意圖/ Shutterstock )

腦傷與肢體創傷的病人在年輕族羣以車禍爲主因,在老年族羣則以跌倒爲大宗。整體來說,肢體創傷與腦傷這羣病人平均年齡較年輕,但意外發生後也常讓家人難以接受,畢竟原本是活蹦亂跳的人,現在卻必須坐輪椅,一整天仰賴他人照顧。

創傷病人關鍵在於腦部是否有受到損傷,若有,則情況較爲複雜,必須看認知、語言功能是否受損,本文後段會再討論。

無論是否有腦傷,絕大多數患者都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復健,方能恢復功能。復健的內容包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治療的長度則視受傷嚴重度與病人恢復速度而定。

●創傷後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針對肌肉無力、運動困難、平衡失調者,訓練運動功能及步行能力。

創傷病人很多因骨折、肌肉、肌腱、韌帶受傷等原因而導致運動能力受損,一般建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

許多病人家中有樓梯(例如透天厝或是華廈),受傷後常常碰到的問題是因爲不能上下樓梯而無法出門,造成病人被關在家一整天,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功能也容易隨之大幅退化,非常可惜。

只要病人能出門、願意出門,生活品質就可大幅提升。即使運動能力無法恢復,也可在醫師與治療師的建議下進行照顧者訓練、學習代償技巧、使用輔具(萬用套、聲控裝置、爬梯機、特製輪椅)等,儘可能提升病人生活自主能力。

而部分病人雖然運動功能恢復良好,但因住院時間長(加護病房加上普通病房)造成心肺功能大幅退化,特別是原本缺乏運動習慣,或是本身有心臟、肺臟、風溼免疫疾患的病人。在患者狀況日趨穩定後,可以再加入「心肺運動治療」項目,協助病人達到最佳復原狀況。

●傷後的職能治療

除非病人受傷輕微,完全無日常生活困難,否則復健科醫師也會安排「職能治療」,訓練病人日常生活技巧,例如進食、穿脫衣物等自我照顧能力。創傷病人的職能治療包括幾個部分:

針對遭受「職業傷害」的病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2017年成立「工作強化中心」,並於2023年成爲勞動部「認可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結合復健團隊、職業傷病中心、相關各醫療科部提供工作能力評估及強化訓練。訓練頻率爲每週至少兩次、每次2小時以上、持續4至8周,目前訓練成效非常不錯,幫助許多病人成功重返職場。

●創傷後的語言治療與心理治療

對於有合併腦傷的病人,由於傷到腦部,因此常常出現吞嚥困難、放置鼻胃管、言語溝通障礙、認知損傷等問題,此時復健科醫師會安排「語言治療」以及「心理治療」。

嚴重腦傷病人的整體認知功能可由「瑞秋洛斯阿米哥認知功能程度量表」(Rancho Los Amigos Levels of Cognitive Functioning)評估,急性期的病人大約在進步到第五級(認知混亂但不躁動、日常生活仍需大量協助)時可開始配合密集復健療程。語言治療的內容包括:

腦傷病人的另一項特點是常常「四肢肌力不錯但認知、情緒極爲混亂」,家人反而更難照顧,因爲病人可能會喜怒無常、擅自跑出病房或家門外,或出現反抗行爲,因此心理治療在這羣病人尤其重要。

一般來說,家人很容易理解肢體創傷造成的傷害,因爲外觀清楚可見,但卻往往忽略「認知受損」造成的問題。病人家屬會覺得病人「個性改變、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但其實是腦傷造成的認知功能下降。此時,臨牀心理師可提供的心理治療內容包括:

成功的復健仰賴病人、家人與復健團隊的緊密合作,三方必須一起討論復健細節、居家照護、治療計劃,並擬定可達成的目標。

因爲在醫院治療的時間有限,居家的運動與良好照顧非常重要,沒有家人的支持,很難達到良好的復健效果。嚴重創傷(特別是合併腦傷)的患者復健過程往往漫長,如同慢性病一般,特別需要家人的體諒以及支持。

如果在受傷後能接受完整的復健治療,病人往往會有大幅度的進步,不僅提升生活品質,也能減少家人長期照顧的負擔,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請問曾醫師,家人因爲腦外傷剛醒過來,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而且也不認識我了,我要如何協助他呢?

腦外傷病人逐漸醒來時,可能會經過意識混亂、失憶、躁動的階段,須先排除其他病況,如電解質不平衡、感染等。安排病人在安全、安靜的環境,減少刺激,如不當之束縛、插管、噪音,給予病人時、地、人的觀念。此時,除了醫師會開立藥物治療外,照顧者要避免過度刺激病人,請了解病人此時的行爲能力、記憶力、注意力和情緒方面的問題,其實是腦外傷後的症狀表現之一,要體諒容忍病人情緒失控、暴躁易怒的情形。此外,爲了安全考量,建議必須緊緊跟着病人,但不一定要過度干涉病人的行爲。

本文轉載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