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普篩「抓不到未來發病者」 陳時中「一張圖」解答:反留下更多潛在個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入境普篩吵不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在記者會再度解釋「不普篩原因」,直指「每個人發病時間都不一樣,入境普篩只能比有症狀篩檢多找出15%的人,且有6%個案入境9天后才發病,如果入境普篩檢驗陰性,還會有人願意檢疫14天嗎?」陳時中認爲,這樣反而會留下更多潛在個案。

陳時中以過去臺灣本土病例來解釋,從過去的入境案子回溯,如果第一天就有症狀去篩檢,可篩出170人,如果改做入境普篩,可以測出「後面2天」發病的人,但一樣「不能找到全部的人」,只能找到當天和後面兩天發病,換句話說,以過去本土病例還看,入境普篩可以找出65%的患者,比本來的50%多15%。

▲我國境外移入個案,發病日與入境日間隔天數。(圖/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只做「有症狀」入境篩檢,還有50%風險留下來,如果做普篩,先不論成本,可以多檢出15%,留下35%風險,「很多人都認爲風險降低了很好,但這其實牽涉到後面居家檢疫的問題。」

陳時中坦言「我也會想說風險降低很好啊!但說句實話,如果入境普篩檢驗陰性了,很多人都認爲陰性就安全了,那還會有人願意關14天嗎?」他強調,入境普篩不能找出全部人,每個人的發病時間都不一樣,根據過去數據來看,如果被檢驗呈陰性,但還有35%風險在,可是很多人都是直接思考「陰性了就不用關」,所以用這樣的方法,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潛在個案,社會風險也會更大。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