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恆星稱重?

比起行星,恆星的質量要大得多。恆星的壽命長短取決於它本身的質量。大型恆星的壽命短,最終以超新星的形式終結,核心演變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而較小的恆星則壽命更長,最終演變成白矮星。知道恆星的質量不僅能推測出恆星的壽命,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星系的演化。不過,確定恆星的質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稱量恆星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測量它對其他星球的引力有多強。如果兩顆恆星是一對雙星,它們相互環繞的速度是由它們之間的引力所控制的。通過測量它們的軌道隨時間的變化,就可以確定兩顆恆星的質量。但還有一些恆星是單星系統,周圍並沒有伴星,離它們最近的恆星可能遠在幾光年之外,它們對這些恆星的引力作用太小,無法用於測量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其他方法來測量單恆星的質量。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測量恆星的溫度。大的恆星要比小的恆星溫度更高,所以恆星的溫度越高,其質量就越大。但這種方法也有一些缺點。第一,恆星溫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只適用於主序星。其二,隨着年齡的增長,恆星會變得越來越熱,一個擁有太陽質量的老年恆星比同質量的年輕恆星的溫度要高。

此外,還可以通過測量恆星表面的重力來確定其質量。在地球表面附近扔下的小球將以約9.8米/二次方秒的加速度下落,這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距離地球越遠,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越小。比如在月球所在的軌道,月球繞着地球“墜落”的重力加速度大約只有2.7毫米/二次方秒。不管是恆星、行星還是衛星,其表面重力取決於它本身的質量和直徑。通過測量恆星的距離,我們可以利用它的表觀尺寸來確定它的直徑。想要知道恆星的質量,還需知道它的表面重力,但這有點棘手。

恆星表面的米粒組織

如果你在地面上彈起一個小球,它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上升到最大高度,然後落回地面,這個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表面重力。如果以同樣的方式在火星上彈起一個小球,由於火星的表面重力較小,小球再次觸地的時間會更長。雖然我們沒法在一個恆星的表面上彈球,但它們的表面上存在一些上下浮動的現象。恆星的表面會像沸水一樣翻滾,形成一種不斷上升和下降的米粒組織,這些顆粒的上下浮動速率由恆星的表面重力決定。因此,通過測量這種速率,就能測出恆星的表面重力,從而可以確定恆星的質量。

最近的一篇論文研究了蓋亞衛星(GAIA)和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觀測極限,結果發現,GAIA測出恆星質量的誤差在25%以內,而TESS應該能夠把在10%的精度之內測出恆星的質量。由於這些衛星將會觀測數百萬顆恆星,這將成爲研究恆星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