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外務省前官員:北京冬奧將成促進日中友好的「催化劑」

日本財團殘奧會支援中心理事長、前外務省高級官員小倉和夫。(環球時報)

北京冬奧會期間,除羽生結弦等日本運動員外,因喜愛「冰墩墩」走紅的日本記者辻岡義堂等人也備受歡迎。這在當前中日關係遇冷的背景下,顯得有些非比尋常。《環球時報》專訪日本財團殘奧會支援中心理事長、前外務省高級官員小倉和夫,他並不認爲日中之間的「國民交往」有所惡化。兩國的「國民交往」已持續上千年,在不考慮新冠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日中在體育、文化、觀光等領域的交流均在穩步向前,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又將成爲促進兩國友好關係進一步加深的「催化劑」。

今年83歲的小倉和夫1962年進入日本外務省,歷任文化交流部部長、經濟局局長、外務審議官、駐越南大使、駐韓國大使、駐法國大使等職務。

報導稱,小倉和夫表示,「國家交往」和「國民交往」可以看作兩個「次元」。「國家交往」是以外交和政治爲中心,當然會遇到非常困難的時期,但他並不認爲日中之間的「國民交往」情況有所惡化。

報導稱,這位日本前外交官對北京冬奧會給予高度評價,稱在新冠疫情下,排除萬難成功舉辦冬奧會本身就意義非凡。小倉和夫說,2018年平昌冬奧會、2020年東京奧運會以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短數年間,亞洲國家連續三次迎來奧運賽事,有助於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的亞洲。更重要的是,這也代表着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小倉和夫進一步解釋,在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中,「持續性」尤爲重要,這也就是所謂的「傳承」。即便是困難時期,也要堅定地把奧運會辦下去。疫情當前,去年的東京奧運會和今年的北京冬奧會都是因爲採取保護運動員的防疫措施,才使得舉辦奧運會成爲可能,這是「忍耐」與「紀律」並重的亞洲精神的傳承,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承。

採訪當日恰逢元宵節,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冬奧村裡吃湯圓、掛燈籠、猜燈謎,體驗傳統文化。小倉和夫表示,北京冬奧會不僅僅是體育賽事,也爲各國運動員創造瞭解和認識中國的機會。

他還提到另一個巧合——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天正值「立春」,在他看來,在新冠疫情流行的「冬季」之後,就是「春天的到來」。立春當日迎來冬奧會,讓人感受到希望,也向世界傳遞了能量。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前,以美國爲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將北京冬奧「政治化」。「現在有些國家將體育和政治混爲一談,我對這種現象非常擔心。」小倉和夫強調,體育無國界,體育賽事應是全球共襄盛舉的機會。北京冬奧會確實遇到一些政治問題,但這並不妨礙讓更多國家和民衆以此爲契機,參與到冬季運動中來。從這個層面來說,北京冬奧會已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小倉和夫表示,北京冬奧會的口號是「一起向未來」,在他看來,這意味着日中兩國帶着「共通的精神」,一起面向未來「採取具體行動」。比如可以在環境問題、少子高齡化問題以及防疫對策等方面,合作解決雙方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小倉和夫當年作爲青年外交官也曾爲兩國建交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他回憶起中日建交時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倉和夫表示,回首過去50年,日中關係走到今天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是很多人傾盡一生的努力。50年間日中之間有很多這樣的「挖井人」,必須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