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艦越界巡視釣魚島,中國漁船果斷撞擊,日本海軍做法令人不齒
2010年,一艘日本軍艦闖入我國釣魚島海域,與正在海上進行捕魚作業的福建“閩晉漁5179號”漁船撞了個正着。
漁民詹其雄將生死置之度外,駕駛小小的漁船迎頭撞向高大的巡邏艦。前一秒還在耀武揚威的日本軍艦,下一秒直接被趕報廢,日本海軍也被嚇得屁滾尿流,頭也不回地狼狽逃竄。
那麼詹其雄這一撞,他本人後來怎麼樣了?
日本方面在事後又做出了怎樣的反應呢?
中日釣魚島爭端由來已久,幾十年來雙方爭執不休,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學者都明白,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這一點根本沒有爭議的餘地。
釣魚島位於中國東海海域,島上生活着許多中國漁民,世世代代以海洋漁業爲生。雖然從地圖上看,釣魚島距離內陸較遠,但歷史文獻卻記載得明明白白,早在一千年前,中國就已經對釣魚島擁有了實際上的統治權。
南宋時期,朝廷在澎湖列島設立軍營,當時包括臺灣島和釣魚島在內的諸多島嶼,都被統一劃入了晉江轄區的管轄;
明朝編纂海域圖編,白紙黑字地將釣魚島列入國家的領海防衛範圍;
清朝時,歷任君王多派使者入琉球進行冊封,在他們上呈中央的諸多報告中,都會提及中途的必經之地——釣魚島。
此外,在葡萄牙航海家繪製的路線圖、以及中國地理學家陳壽祺等人編纂的福建省通志當中,都無一例外地將釣魚島列入臺灣轄區。
綜上所述,釣魚島屬於中國是毋庸置疑的,擁有大量的歷史論據作爲證明。
然而近代以來,日本人的野心私慾日益膨脹,逐漸將黑手伸向了我國的領海,早就對釣魚島附近的漁業資源、天然氣資源,以及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垂涎三尺,三番五次地找各種理由豪取強奪。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作爲戰勝一方,逼迫清政府簽下不平等條約,將釣魚島無償租借30年;眼看期限將至,日本人又恬不知恥地對釣魚島進行單方面改名,甚至把臺灣也一塊改了,叫個什麼“臺北州”,真可謂無恥至極、野心昭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陣營末日降臨,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並在投降書上言明,將非法佔據的臺灣島、釣魚島、及其他附屬島嶼全部歸還中國。
然而幾年之後,日本人卻突然食言自非,公開叫囂釣魚島是他們的“有效控制領土”,隨後強行登島,抹除了所有中國人留下的痕跡。
從那以後,中日之間持續數十年的“釣魚島”之爭正式拉開帷幕,每當兩國外交關係出現問題,日本就會跑到釣魚島附近蓄意製造摩擦和事端。
不過,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人從來不會向任何人妥協,非但百萬解放軍不答應,就是千千萬的普通老百姓,關鍵時刻碰上侵略者,也絕不會掉鏈子。
2010年,福建“閩晉漁5179號”漁船上、以船長詹其雄領銜的十幾名中國船員,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給所有中國人帶了個好頭。
1969年,詹其雄生於福建省一個平凡無奇的小漁村,長大後的他和祖祖輩輩一樣,與大海爲伴,每天日復一日地以捕魚、賣魚爲生。
如果不是2010年9月7日發生的那起意外,恐怕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聽到這個名字。那一天,41歲的詹其雄像往常一樣,接到訂單後駕駛“閩晉漁5179號”,率領船員前往舟山羣島東面海域,進行綠鰭馬面魨魚的捕撈作業。
這種魚在當地相對稀有,經驗豐富的詹其雄心裡清楚,想要順利完成任務,就必須繞過釣魚島。
當時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仍在持續,電視節目上的政治評論員每天都在爭執不休,有些船員表示擔心,在這個節骨眼上靠近釣魚島,是有幾分風險的。
但是,詹其雄對強大的祖國信心十足,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漁民,打漁撒網也是在自己家門口,就算真的碰上日本人,他就不信對方敢把他怎麼樣。
當日晴空萬里、風正帆懸,是個捕魚的好天氣。正當詹其雄在釣魚島海域辛勞忙碌之時,船員突然從船頭跑過來,神色慌張地喊詹其雄去看海面。
從船員手指的方向,詹其雄看到了一艘體積龐大的巡邏艦,一面日字旗高高懸掛,正向自己這邊氣勢洶洶地駛來。日艦喇叭裡反覆傳來機器翻譯的蹩腳普通話:“這裡是日本領海,請你們迅速離開。”
一開始詹其雄還沒聽明白,不知道那喇叭在瞎咋呼什麼玩意。當他聽懂以後,立馬氣不打一處來,說這不是胡扯嗎,今天就是天王老子來了,這裡也是中國的領海,他們的船艦無端闖入中國的後院,中國人都還沒發話,他們反而倒打一耙?
憑着一股血氣上涌,詹其雄停下手裡的活,昂首挺胸站在船頭,死死盯着越來越近的日本艦,任憑對方的喇叭如何鬼哭狼嚎,他就是不挪窩。
看到警告無效,日本人逐漸失去了耐心,竟然仗着體積的優勢,直挺挺地朝“閩晉漁”號加速撞了過來,妄圖用武力逼迫船員們就範。
可笑的是,隨着一聲沉悶的巨響,“閩晉漁”號沒什麼大礙,反倒日本的這艘巡邏艦冒出一團黑煙,連船尾上的一根欄杆都被撞斷了。
這個結果顯然出乎了他們的預料,急忙調轉船頭跑回去搬救兵。這個時候,有人勸詹其雄見好就收,趁對方認慫的機會,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詹其雄卻堅定地說,什麼叫見好就收?在我們自己國家的領海,還能讓別的國家人給欺負了?開了十幾年的船被他們撞了一頭,我還沒找他們算賬呢。
過了十幾分鍾,遠處又出現了兩艘船艦的身影,這一回,日本人派出了兩艘更大的巡邏艇,一左一右對“閩晉漁”號進行夾擊。
危急關頭,詹其雄就如同任何一位血性的中國人一樣,緊握雙拳怒目圓睜,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搶過船舵操縱急轉彎,一邊大喊着“跟他們拼了”,一邊開着心愛的漁船,視死如歸一般衝向了其中一艘日艦。
被撞的日艦立即飄出陣陣白煙,上面的日本船員紛紛跑到欄杆處往下張望,發出不可置信的驚呼。
不過,這兩艘巡邏艇的體積和高度,都是“閩晉漁”號的兩倍有餘,重量差距太過懸殊,所以這第二次撞擊給“閩晉漁”號造成了更大的損傷,被迫停滯在海面上,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惱羞成怒的日本人看到有機可乘,手持武器強行登上了詹其雄的漁船,指控中國漁民違反了日本的《漁業法》,對整個船隻進行了一番暴力搜查,還極其無禮地將詹其雄等人帶回日本扣留羈押,進行媒體報道時,他們使用的理由非常可笑,竟然是一個含混其詞的“涉嫌妨礙公務罪”。
詹其雄被日本官方逮捕的消息,很快傳回國內,重病臥牀的奶奶聽說此事,急火攻心,第二天就撒手人寰了。
高齡老人這一走,讓詹其雄的英雄義舉更添幾分悲壯,在國內外華人圈引發強烈的關注和討論,中國外交部也於當天下午發表聲明,表態對此事“嚴重關切”。
發言人姜瑜重申了中國的一貫主張,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永遠不會改變,我國決不允許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胡作非爲,更不能容忍危害中國公民和漁船的行爲發生。
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也於同一時間,對日本外務省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要求日本方面立即歸還漁船,釋放詹其雄等十幾名中國船員。
短短几天內,港澳臺等兩岸同胞也積極響應,由香港“保釣”委員會領銜,在臺北舉行譴責日本的抗議示威活動,並計劃聯合起來前往釣魚島宣誓主權。
9月10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第五次要求日方“還船放人”,提醒對方不要誤判形勢,並重申了中國捍衛領土主權、維護公民利益的決心。
9月13日,面對中國政府和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日本政府終於頂不住壓力,釋放了除詹其雄以外的所有14名船員。
當天下午,他們就乘坐專機,安然無恙地回到了泉州老家,但是面對鏡頭,他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不停地重複着:“我們回來了,可船長還被扣在他們手裡......”那麼此時此刻,孤身陷於拘留所的詹其雄情況又如何呢?
據其本人後來的回憶及外媒證實,詹其雄遭羈押期間,日本檢方曾多次對他進行威逼利誘,強迫他在認罪書上簽字,否則將面臨30年有期徒刑,還要罰款50萬日元。
詹其雄雖然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看上去也很憨厚老實,但他也是一條深明大義、鐵骨錚錚的漢子,無論日本人如何花言巧語、天花亂墜,他始終守定一條:釣魚島是中國的,他自己是無罪的。
除此以外,對方再也別想從他身上套出一句想聽到的話。
漫長的審訊僵持了整整十天,這已經到了日本法律規定的最長拘留期限,日本檢方不甘心,向上級申請又延長了十天。
但是,中國漁民的一身傲骨,是日本人無法撼動的,直到20天拘留期滿,詹其雄依舊是看淡生死、巍然不動。
終於,到了9月24日,日本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扣押詹其雄,只得無奈地宣佈對其“無罪釋放”。
這一結果,不但證明所謂“非法越境”“妨礙公務”等罪名純屬子虛烏有,更印證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日本人等於承認了詹其雄反覆強調的那句話——“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
9月25日一大早,詹其雄就在中國外交部工作小組的陪伴下,乘包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機場,他受到了外交部長助理等人隆重的迎接。
闊別半月有餘,重新踏上故土,鏡頭前的詹其雄難掩激動和驕傲:“倘若當時我鬆口了,我就成了中國的千古罪人,我心裡早就想好了,哪怕死在日本,我也絕不能認罪。
謝謝祖國對我的關懷,讓我能夠平安歸來。釣魚島是中國的,日本扣押我是非法的,這一點我至死不會動搖!”
有記者問他,今後還會不會去釣魚島海域打漁,詹其雄憨厚地笑着說:“我不怕!下次再打魨魚,我肯定還是會去!”
回到家鄉,鄉親們早已爲他架起拱門、拉起橫幅,像迎接民族英雄一樣歡迎他平安歸來。下車後,詹其雄直奔奶奶的墳頭,長跪於地沉默良久。世間多少不平事,架不住鐵漢柔情,老人家如果在天有靈,一定會欣然長笑。
雖然英雄詹其雄平安回家了,但這起撞船風波卻並沒有就此平息。2年後,日本那霸地方法院舊事重提,要求對詹其雄提起強制起訴,甚至還提出了1429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4萬元的無理索賠。
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予以駁斥:日本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執行所謂的“公務”,更沒有資格對中國公民實施司法程序,如果日方繼續執迷不悟的話,勢必對中日關係造成進一步影響。
一番義正言辭的譴責將日本懟得無言以對,一個多月後,那霸地方法院就默不作聲地悄悄撤訴了。
在詹其雄身上,我們看到了作爲一名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懷和一腔熱血,更讓世界再次見識到,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團結力量。
結語:
“閩晉漁5179號”這一撞,不禁讓人回想起清末北洋艦隊的愛國將領鄧世昌。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巡洋艦,遭到圍攻陷入絕境。
在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的情況下,鄧世昌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毅然選擇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心與敵人同歸於盡,最終墜入大海壯烈殉國,用生命踐行了自己“人雖不死,但願死得其所耳”的誓言。
時隔一個多世紀,兩次大無畏的撞擊,充分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華夏大地上,從來不缺錚錚鐵骨的英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