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奇葩的姓氏:不管怎麼取名,翻譯成中文之後都是在罵自己
炎黃子孫,人皆有姓。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而姓氏起源同樣也可以追溯到那古老的源頭。
中國人應該都知道伏羲氏,這位生活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華夏先祖姓“風”,據推斷這是我國最早的姓氏。
相比之下,在備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姓氏的歷史沿革則要緩慢得多。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人看來,日本有很多聽起來挺奇葩的姓氏。尤其是有這樣一個姓氏,不管怎麼取名,翻譯成中文之後,都像是在罵自己。
日本的誕生:從天照大神到大化改新
與中國相比,日本的歷史短得多。
大家都知道,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是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
在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3萬年到10萬年前。
根據日本神話的說法,天皇的始祖是“天照大神”。這是一位女神,又名“大日女尊”。
日本最早的算得上正史的《日本紀》中記載,日本遠古時期有一位名叫“伊邪那岐”的大神。伊邪那岐立於天地間的浮橋上,然後將矛插入海水中攪動,不久後大地就從水裡顯露出來。
等伊邪那岐死後,其左眼就幻化成“天照女神”。
公元前711年,日本首位天皇“神武”誕生,傳說他就是天照女神的五世孫。還曾受天照指引大敗敵軍,遂建立日本國。
然而,日本真正意義上國家的形成,其實是公元4世紀的“大和國”,該國還有另一個大家所熟知的名字——倭國。
當時的中國,最爲國人熟知的三國時代已經過去,篡魏建國並一統天下的司馬氏在位,史稱“西晉”。
西晉和隨後的東晉合稱晉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短命的一個王朝,總共也就存續了155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進入了割據混戰的南北朝時期。
在這一時期,大和國也沒閒着。或許是出於所謂“大和民族”的天性吧,大和國很早就發動了對朝鮮半島的侵略戰爭。
早在公元369年,一個名叫“任那”的日本統治機構就已在朝鮮半島南部被建立起來。
這個統治機構一直延續到562年,存在了近兩百年之久。直至今日,在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還記述有“任那日本府”相關內容。
在“任那”化爲歷史塵煙後不到20年,也就是公元581年,我國曆史上又一個短命的朝代隋朝建立。隨後,中華文明迎來了繼漢朝之後的又一個文明巔峰。
沒錯,咱們的盛世大唐來了。
彼時,日本內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深,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於是,大和國王室決定向唐朝學習先進經驗,派出了著名的“遣唐使”。
公元645年,日本在吸收唐朝經驗後進行了“大化改新”,確立天皇體制。
大和時期就此結束,君主改稱天皇,國號由大和改爲日本,並沿用至今。
姓氏與苗字:普通人高攀不起的特權
在日本的歷史上,有兩次重大的革新事件,其中“大化改新”是第一次,使得日本從此過渡到了封建時代。
從那以後,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整體上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其後,日本歷經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以及安土桃山時代,來到了國人可能比較耳熟的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1867年)。
江戶時代末年,隨着西方列強的入侵,日本陷入困局,急需再次革新。
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
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推動日本走出了封建時代,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也正是在這個時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開始擁有自己的姓氏。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很驚訝:啊?難道說在這以前,日本老百姓是沒有姓的嗎?
您別說,事實確實如此。
在古代,日本皇室自認爲是神之後人,因此不設姓,民間也隨之。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人日本人口稀少,沒有戶籍,也就沒有姓。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只有少數皇室、貴族和武士才擁有姓氏,目的也是爲了便於管理。
而至於姓氏的命名,更是比較隨便。有根據居住地命名的,例如織田、尾張等;也有按官職命名的,例如物部、蘇我等;還有按管轄地命名的,例如出雲,近江等。
那麼,“姓”又是怎麼來的呢?簡單地說,姓就是賜予氏的稱號。
《哆啦A夢》應該是家喻戶曉了吧,那麼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部動畫裡的女主角靜香,全名是什麼?
答案是——源靜香,這個“源”就是“源氏”。沒錯,《源氏物語》的那個源氏。
這個姓氏源自嵯峨天皇,他是日本的第52代天皇。
嵯峨雖然還算勵精圖治,讓日本的文化在其治理下得到空前的發展,但他卻像其父桓武一樣十分好色。
嵯峨共有妻妾28個,子女50多個,朝廷的一半都是他的後宮。
於是,嵯峨爲了精簡人數,就將32個子女貶爲臣,並給了一個“源”姓,意思是讓他們記得,他們的“根源”是皇族。
嵯峨
除了姓氏以外,日本仔平安時代(8-12世紀),涌現出一個奇特的稱謂——苗。
“苗”在日語裡就是分支的意思。這是由於當時人口的增長,家族的分化,原姓不能再用,進而產生的新姓氏。
直至苗字爲止,姓氏都還是統治階級的特權,普通百姓依然是沒有姓的。
朕賜姓於民!納尼?居然無人響應?
1870年,明治天皇頒佈了一份名叫《平民苗字容許令》的詔書。
顧名思義,這份詔書的意思就是,容許平民可以給自己起苗字。
換句話說,一千多年來一直都沒有姓的平頭百姓,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了。
然而,慣性的可怕力量在這個時候充分展現了出來。
由於長期習慣了沒有姓的日子,日本百姓對於“姓”這個東西,根本就是抱有“無所謂”的態度。
本來嘛,百姓只要能夠安居樂業,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多個“姓”是能多塊肉吃,還是能多杯酒喝?
更何況,明治天皇之所以頒佈這份詔書,就是爲了方便徵兵、徵稅和製作戶籍。
合着這事兒對平民來說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啊?那當然就更沒什麼人願意了。
因此,在詔書下發後的五年時間裡,平民取姓的工作一直都進展緩慢。
不得已之下,1875年明治天皇再發詔令,這一次可就動用強制手段了,這份詔令叫做《平民苗字必稱令》。
也就是說,甭管是誰,必須都得有姓,否則您可就違法了,後果可想而知。
就這樣,日本人終於動了起來,一個個絞盡腦汁給自己取姓了。
但問題來了: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可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
當時,統治階級尚且自顧不暇,普通民衆生活就更是困苦,有幾個人能接受教育?不受教育,哪有那個文化取什麼姓啊?
於是,日本人就踏上了“奇葩”的取姓之路。
取個姓而已,這咋還自我貶低上了呢?
愛聽相聲的朋友,可能聽過苗阜和王聲兩位演員的經典作品《日本漫談》。
這個相聲提到了日本一些姓氏的來源,說當時由於日本戰亂紛仍,導致青壯年男性死傷慘重,人口嚴重不足。
因此,天皇就下令讓日本女性揹着枕頭和被褥出門,方便隨時“野合”,這就是和服的由來。
根據“野合”地點的不同,生下來的孩子就按發生地來取姓,如松下、渡邊、井上等。
雖然只是段子,但段子也是來源於生活。
事實上,在明治天皇頒佈強制令以後,日本老百姓由於普遍缺少文化,只能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取姓,其中以居住地取姓就是方法之一。
比如說,有一個渡口,就叫“渡邊”;有口井,就叫“井上”。
也有根據職業取姓的,例如“刀戶”(刀匠之後)、“渡部”(船伕之後)等。
有趣的是,因爲中文和日文語序不同,因此產生了在中國人看來很“奇葩”的一些名字。
大家應該都知道,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22年遇刺身亡。但可能不太瞭解的是,在90年前的1932年,有一名在任首相也被刺死了。
這個倒黴的首相叫做“犬養毅”,在那一年的“五一五事件”中,遭遇了軍部右翼分子山岸宏、三上卓等人的刺殺。
“犬養”這個姓,在中國人看來,那真的是跟一句著名的“國罵”對上號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姓“犬養”的人,祖上帶有某種異類血統,畢竟那也絕不現實;而是因爲語序關係,實際上應該反過來理解,也就是“養犬”。
換言之,這個姓跟“刀戶”和“渡部”一樣,也是來源於職業。
接下來就要“劃重點”了——其實“犬養”還不算是最奇葩的姓氏,比這更讓國人忍俊不禁的,恐怕還得是下面這個了。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一名日本女性撐杆跳運動員走上了季軍領獎臺。
大屏幕上顯示,這名女運動員叫做“我孫子智美”。
這個名字瞬間引爆了衆多觀衆的笑點,很多人直言:“我笑噴了好嗎?”
關於這個姓氏的來源,華中師範大學日語系主任李俄憲給出過兩種解釋:
其一是前文提過的“管轄地”姓氏。日本有個地名叫“阿比古”,也就是今千葉“阿比古”市。因爲該地名與日語“我孫子”發音一致,所以“阿比古”市也就成了“我孫子”市,“阿比古”姓也就成了“我孫子”姓。
其二,從奈良時代(710—794)開始,就有印度僧人到日本傳教。等到了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更多的印度人跟隨殖民者來到日本,並在此定居。其中就有印度本地的“阿比那古古人”,而這個發音正好又與“我孫子”一樣,所以這個姓氏就這麼傳承下來了。
當然,目前主流觀點仍傾向於第一種。
雖然只是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笑話,但在擁有五千多年姓氏史的中國人看來,日本人的這種姓氏文化所承載的歷史不但過於單薄,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確實帶有一種自貶式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