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攏東協 抗衡大陸電動車競爭

大陸電動車競爭力強,圖爲工人在鄭州航空港區比亞迪總裝工廠新能源汽車。(資料照/新華社)

外媒20日報導稱,日本計劃與東協共同制定汽車生產與銷售的聯合戰略,以應對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地區的滲透。

日本車企過去在東南亞燃油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包含豐田和本田等多家日本汽車製造商皆有在東協設廠,日本車企每年在東協組裝的汽車量超過300萬輛,約佔東協總產量的80%。

不過,隨着市場朝向電動車轉型,日本車廠迎來中國車企的強勁挑戰。中國電動車大廠近年強勢進軍東南亞市場,搭上各國推出的補貼政策,讓中國車企迅速擴大布局。舉例而言,泰國給予在當地生產電動車的汽車製造商補貼和稅收減免,在此政策的推進下,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加速「駛入」泰國市場,泰國去年銷售的電動車中,有85%便是來自中國製造商。

《日經新聞》報導稱,迄今爲止日本汽車品牌在東南亞皆是獨立開展業務,但隨着比亞迪和上汽等中國車企拓展東南亞版圖,日本汽車製造商在該地區面臨越大越大的挑戰,因而需要日本政府介入制訂戰略。

一名日本車企的高層指出,由於利率上升等因素,東南亞的汽車需求整體萎縮,東南亞國家雖祭出大手筆補貼,但卻只有中國企業能搭上順風車。故此,爲抗衡中國車企的競爭,日本計劃攜手東協,最早將於今年9月舉行經濟部長會晤,將會制定到2035年左右的臨時聯合戰略。

該戰略預計將聚焦新領域的投資,包含人員培訓、生產過程脫碳、礦產資源採購、生物燃料等,並也會向全球宣傳東協生產的汽車在環保上採取哪些努力,以促進汽車出口。

在人才培訓方面,日本打算從經濟產業省用於援助南方國家的預算中動用1,400億日圓(約爲新臺幣289億元),讓工廠和零件供應商的工人得以接受數位技術培訓。

此外,日本也會運用其技術協助測量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促進再生能源的採用,日本與東協也會考慮共同採購電動車電池所使用的稀有材料、共同探索回收電池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