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學裡的富士山
冬季的富士山。(王鶴攝/本報資料照片)
一談到富士山的形成,當然是火山噴發造成的;不過,有一則關於琵琶湖與富士山形成的傳說,很有趣: 從前從前,諸神聚在一起決定在日本造一座最高的山。從滋賀縣運土,在靜岡縣東部到中部造山,一個晚上就得完成,於是從傍晚開始搬土。
諸神挖土,在地面挖出個大洞,水流進來形成琵琶湖。
只差最後一次的搬土,就大功告成時,雞啼,早晨來臨,諸神失望之餘,最後一籃子裡的土沒堆上去,因此,富士山頂是平平的,不是尖尖的,而漏出來的土在琵琶湖附近形成近江富士,就是現在的三上山。
這則傳說,說明琵琶湖、富士山的相關地理位置,也符合日本多神的現象。
二
有關富士山最古的紀錄是《常陸國風土記》(721年成立),寫的是「福慈嶽」。
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諸如: 「不二山」或「不盡山」。
以下,大致依時間先後順序介紹幾部日本古典文學,看看如何描述富士山,藉以管窺富士山的情狀以及變化。
A《萬葉集》
日本最古的和歌集《萬葉集》成立於8世紀,由大友家持編纂,全20卷,收錄了多達4500首的和歌。令和年號即取自《萬葉集》。和歌的作者自天皇、貴族以至於庶民的各階層人士。
歌詠富士山的和歌有11首,最有名的是山部赤人。
大學時代已逝恩師原土洋教授上課時即介紹過山部赤人詠富士山的和歌:
自田子浦稍出海,
富士山頂白雪下。
田子浦是靜岡的一個海灣名字,從那裡稍微出海,就看到山頂下著白雪!
另一個詠富士山的歌人是高橋蟲麻呂,共二首,第一首大意:
富士山頂的白雪啊,六月十五日就融化不見了;可是當晚雪又開始下了!
第二首大意:
富士山高,令人敬畏,連天上的白雲也要繞道而行呀!
高橋蟲麻呂在「枕詞」(敘明作和歌的背景)裡稱富士山爲「不盡山」。
其他作者歌詠的富士山,皆描述富士山仍在噴火。
可見《萬葉集》時代,富士山仍在噴火,且山頂終年白雪幾乎不融。而人們對富士山有一種敬畏之心,因此,纔會感覺連白雲都有所顧忌,不敢直闖,繞道而行。這種敬畏心,後來演變成信仰,將富士山神格化了。
B《古今和歌集》
西元905年由醍醐天皇下令編撰的《古今和歌集》成立,這是日本第一部由天皇下令編撰的。共有二十卷,收錄1111首和歌,其體例影響後來的和歌集甚大。
歌詠富士山的有六首,作者皆不詳,且全部集中在「戀歌」,舉其中二例。
其一大意:
思戀心如駿河國,
富士山燃燒熾烈。
其二大意:
無論見或不見妳,
心如富士山噴火!
將思戀的火與富士山重疊歌詠。思戀的「思ひ」的「ひ」與火之意的「ひ」作雙關語使用。
平安朝貴族談情說愛,大抵以和歌傳遞情思,雖詠富士山,其實只是隱喻,這與《萬葉集》純粹詠自然的富士山,大異其趣。而戀歌的和歌有351首,以主題而言和歌數最多。由此亦可管窺當時貴族是多麼重視戀愛呀!同時也透露了那時富士山常噴火的現象。
C《竹取物語》
大約九世紀末,作者不詳、有傳奇物宇始祖之稱、《源氏物語》裡也提到的《竹取物語》,女主角是來自天上的香具耶姬,她長得實在太漂亮了,最後連天皇都來向她求婚。
然而,她本非世間人,自不可能和也是凡人的天皇結婚。物語的最後一幕,香具耶姬送給天皇一封信和不死的藥,交代要到駿河國的山頂上焚燒。
天皇悲傷,派人到山頂將信和藥燒了。天皇率領許多武士上山,稱那座山爲「ふし(不死)の山」
《竹取物語》的最後一句:「相傳其煙,現在依然升上雲中」。意味着富士山仍在噴火。
富士市(靜岡東部)比奈地方有流傳着相具耶姬傳說的「竹取冢」。
D《更級日記》
《更級日記》是菅原孝標之女(1008-1059)寫的回憶錄。從少女時期的東國生活開始寫起,經以彌陀來迎之夢爲依靠,到大嘆無人來訪的老殘之身爲止。
1020年秋天,日記裡寫道父親在上總國(今千葉縣)的任期結束,於上京(都)途中越過足柄山,進入駿河國(今靜岡縣)看到富士山。
作者如此描述:
富士山在駿河國。從我生長的上總國看得到山的西面。那座山的形狀,真是世間少見。樣子怪異的山,像是塗了鮮豔的青色聳立那兒,由於終年積雪不化,看來像似深紫色衣服上,穿著白色的中間衣服,從山頂稍微平坦處,冒煙上升。夕暮,看得到火燃燒着。
由上述可見,富士山的形狀,在當時看來是特別的,終年積雪,處於噴火狀態,但似乎不大,因此,傍晚纔看得清楚。
E《伊勢物語》
平安時代成立的,全1卷、編者不明,是日本最古的歌物語,共有125段。
《源氏物語》的「總角卷」提到「在五物語」,即在原氏第五子,指的是六歌仙之一的在原業平。寫主角從元服至死亡爲止的一代記,內容包含戀愛、親子之愛、主從之愛、友情等的人際關係。
第九段「東下」寫的是主角看到富士山的驚訝場面:
……行行復行行,來到駿河國。到了宇津山,我準備進入的道路有點陰暗,長春藤和楓樹葉非常茂密,心想是否會遭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情時,遇到一位修行者,他說:「你爲什麼要走這樣的道路呢?」
我擡頭一看是熟識的人。我寫了一封信,託他帶到京城的某人:
駿河宇津山邊,
現實夢中不見君!
我看到富士山,雖然已經是五月底了,山頂上依然白雪飄落。
不辨季節富士山,
猶下如鹿斑白雪。
那座山,拿這裡的山作比較,大約有二十座比叡山堆起來那麼高大,而它的形狀像鹽山的樣子。
從上述文章,可知初見富士山,對它的高大雄偉感到驚訝,山頂積雪也似乎終年可見。
三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山,古時日本交通、資訊傳遞皆不似今日方便、快速,因此,古文作者初見富士山,不免驚訝,甚至心生敬畏。
古書記載自公元781年以來富士山16次噴發,其中有10次介於平安時代的800年1083年間。對照上述古典作品的記述,應該是一致的。
現在的富士山,由於地球暖化,溫度逐年高升,也有山頂積雪完全融化的時候;但如上述古文所述,那時積雪終年未完全消融。但也有如《伊勢物語》所述部分融化,呈現「如鹿斑白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