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輩子最高明的活法:這1點,比有錢、有房都重要

01

明確自己的心意,知道如何活下去,這是生活。糊里糊塗、勞碌不堪過日子,這是生存。

生活跟生存,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懂得生活的人,過的是鳥語花香的日子。只能生存的人,一輩子都陷入到死循環當中。

所謂的死循環,就是“忙碌——養家餬口——繼續拼命——繼續養家餬口”。日子,一眼看到頭。

在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中,生理、生存需求,屬於低層次的需求。社交、尊重的需求,屬於中等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屬於高層次的需求。

基本上,無數人都在生理和生存需求之間徘徊。過分注重物質,而缺乏精神世界,終其一生,也不知道活着有什麼意義。

02

我們不妨思考兩個問題:現代人,爲什麼會活得如此之累?另外,爲什麼認爲人生毫無意義的人,特別多呢?

活得疲累,是因爲人們的慾念太多,喜歡攀比,幻想自己或者孩子,可以成爲人上人。如果慾望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這就是哲學家叔本華談到的,人生鐘擺理論。人生由一團慾望組成,也像一個鐘擺,慾望滿足了就無聊,慾望沒有滿足就痛苦。

一箇中產,本來保持穩定,安安分分過日子就好,但他不樂意,看到別人開上百萬的豪車,住上千萬的房子,就幻想自己也能擁有這一切。

爲了實現這一個目標,他只會逼迫自己去拼命,去冒險,甚至壓下全部的身家,來一場豪賭。不幸的是,被收割了,一無所有。

從中產階層跌落之後,他們會抱怨,人生毫無意義。有錢的時候,抱怨沒意義。沒錢的時候,也抱怨沒意義。這,不就是人性的矛盾嗎?

03

對於人性,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窮的時候,就想有錢。有錢的時候,就想大富大貴。大富大貴的時候,就想成爲城市的富豪......如此下去,哪怕成爲全球的富豪,人們也不會滿足。

這種“慾望滔天”的觀念和人性,爲什麼會如此常見呢?跟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文化和教育有關。

父母教育孩子,你要讀書厲害,超過別人,考上某某大學。於是乎,一大堆的孩子開始了內卷,從小就失去了該有的童年和快樂。

讀書的過程中,老師、長輩教育孩子,要走到更高的層次,成爲人上人。於是乎,所有的小孩子,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

等孩子大學畢業後,父母和長輩繼續教育孩子,你要找到好工作,年薪幾十萬,才能光宗耀祖......不少人,就在這樣的觀念束縛下,痛苦活到老,找不到一丁點生命的意義。

還是那句話,內心的期待太多了,現實的落差太大了,沒有人會活得幸福。

04

要想活得幸福,讓僵化的靈魂重新綻放光彩,只有一個辦法,擺脫世俗的束縛,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別人的要求,去過生活。

縱觀歷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爲什麼?因爲所有人都想成爲“人上人”,都希望凌駕於別人之上,導致內心極度不平衡。

完全擺脫這種觀念的人,就是蘇軾。蘇軾此人,乃是千古全才,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不過,蘇軾也很倒黴,經常被貶到蠻荒之地。

一個人,如果擁有蓋世的才華,那他絕對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旦現實沒有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那他絕對會感慨人生無意義,頹廢終了此生。

蘇軾並沒有頹廢,而是接受了現實。正如他在《赤壁賦》中寫道,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我只是天地之間的小人物,大海當中的一粒米,哪能奢求那麼多呢?如果不是我所擁有的東西,那我一絲一毫都不會爭奪。這,纔是真正的活透,真正的大智慧。

05

人這輩子最高明的活法——接納現實,享受平凡。

大文豪蘇軾,雖然他才華橫溢,但他對於孩子,只有一個要求: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只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平凡且簡單,按照自己的軌跡,平安活下去。只要不碰到什麼災難,哪怕他一事無成,身爲父母的我,也就無憾了。

正是因爲經歷過,才懂得如何過好這一生。倘若總是要求,總是強求得不到的一切,那當事人,豈不是鬱鬱寡歡了嗎?

自己是平凡人,那就過平凡的生活。自己是小人物,那就承認是小人物的現實。

人類世界有80億人,主角屈指可數,至於其餘的人,包括你我,只是普通人,何必奢求太多?做個觀衆,看個戲曲,觀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