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概念股”隨風起舞,奮達科技斬獲“8天6板”後跌停!兩大股東欲高位減持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夢然 深圳報道
奮達科技(002681.SZ)12日走勢給了股民當頭棒喝。
12月12日,奮達科技跌停,跌幅爲10.01%,報9.44元/股,當日主力淨流出金額爲17.94億元。
12月以來,搭上人形機器人概念的奮達科技股價一路走高,斬獲“8天6板”,12月累計漲幅54.5%。將時間拉得更長來看,4個月內奮達科技區間最大漲幅達223.77%。
股價衝高的同時,有兩名大股東發起減持計劃:一名是入股大半年之久的知名“牛散”楊明煥,另一名是早於兩年前就戰略投資入股的格力集團。
曾經“披星戴帽”
12月初,華爲開展5.5G網絡場景下的機器人應用,隨即其又宣佈增資旗下東莞極目機器人,將該公司的註冊資本由8.7億人民幣增至38.9億人民幣。
多地密集發佈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重慶市發佈《重慶市支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培育AI及機器人產業;杭州發佈《杭州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9年)》,從15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舉措,賦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浙商證券指出,2025年國際巨頭量產機器人、國內龍頭入局、AGI技術持續突破,人形機器人產業趨勢已成。預計從產業形成期過渡到產業擴張期,商業化落地可期。
一衆利好消息刺激下,“人形機器人概念股”隨風起舞,其中便包括奮達科技。
公開資料顯示,奮達科技成立於1993年4月,是智能硬件領域垂直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主營消費電子整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發、設計、生產與銷售,產品主要包括電聲產品、智能可穿戴、智能門鎖、健康電器等四大系列。
從業績來看,奮達科技表現欠佳。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奮達科技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4465.14萬元、1.53億元,同比下滑57.56%、6.85%。
梳理往年財報,因兩筆高溢價收購帶來的鉅額商譽減值損失,公司曾在2018年和2019年兩年裡合計虧損超38億元,鉅額虧損讓奮達科技陷入退市危機,2020年5月,公司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股票簡稱一度由“奮達科技”變更爲“*ST奮達”。
曾經“披星戴帽”的奮達科技是如何搭上人形機器人“火箭”的?
10月15日,在被問及華爲相關問題時,奮達科技在互動平臺上回複稱“未來有望與客戶在H平臺開展智能穿戴領域的合作”。12月3日,公司再透露:“與客戶合作開發的陪伴類AI桌面機器人已開始試產,預計將於月內實現量產交付。”
爲了解上述產品及合作的實際落地情況,《華夏時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奮達科技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回覆稱:“這個月應該還沒有正式交付(給客戶),具體銷售情況要看交付以後。”
奮達科技於去年底宣佈投資成立深圳威爾新動力有限公司,致力於人形機器人關節等核心部件的研發、製造。同月,公司與上海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約定在生產製造、運營賦能、技術研發等領域開展合作。
對於合作進展,上述人員回覆道:“目前合作雙方還在談論階段,如果後續確定的話會披露進展。”
兩名大股東欲高位減持
值得注意的是,股價衝高的同時,奮達科技的兩名大股東發起減持計劃。
一名是股市知名“牛散”楊明煥,目前爲奮達科技第二大股東(持股5.85%)。今年3月26日,奮達科技公告表示,控股股東肖奮及其一致行動人股東肖勇、肖曉將其合計持有的公司股份1.05億股,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楊明煥,轉讓總價爲4.36億元。
楊明煥“潛伏”大半年後,在12月2日奮達科技漲停當晚發起減持計劃。公告顯示,楊明煥擬於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3月23日,合計減持股份不超過180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減持原因爲“個人資金週轉需要”。
一同發起減持的還有隸屬於格力集團的格力金投及其一致行動人格金六號,其中格力金投擬減持股份不超過126.3萬股,格金六號計劃減持股份不超過3474.71萬股,減持原因爲“股東自身資金需求”。
格力集團“潛伏”時間更久,早於2022年12月,格金六號通過大宗交易以3.53元/股的價格,獲得奮達科技3474.71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92%);2023年4月,格力金投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以4.38元/股的價格受讓肖奮持有的9123.34萬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5.05%)。
天使投資人郭濤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股東在股價高位減持奮達科技,一方面可能是出於個人資金需求或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不足。比如股東有其他投資計劃或認爲當前股價已高估,提前套現鎖定收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於市場環境變化,如整體經濟形勢不穩定、行業競爭加劇,選擇減持以降低風險。但這種減持行爲易引發市場擔憂,導致股價波動,影響投資者信心。
“減持行爲可能向市場發出關於管理層信心或公司經營情況的微妙信號,需審慎解讀。資產配置有時僅爲股東基於個人資產配置策略所作出的常規操作,未必完全關聯公司基本面變動。”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專家:警惕潛在的泡沫化風險
二級市場持續火爆,當前人形機器人是產業趨勢還是曇花一現?
掌如研究院院長何基永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爆火的原因主要是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等技術的推動下,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相關產業,從而推動了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的火爆。同時,國家對於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支持政策也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當前人形機器人是一種產業趨勢,因爲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從製造業、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人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也在逐漸增加,預計未來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因此,人形機器人不僅僅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概念,而是一種長期發展趨勢。”何基永指出。
支培元表示,長遠觀察,人形機器人無疑是人工智能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集成成果,預示着廣泛的商業潛力和社會價值,特別是在教育、娛樂、醫療保健等多元化場景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同時他也提醒道:“熱門概念常常誘發投資市場的情緒化反應,短期內促成股價異常波動,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本炒作特性。鑑於該領域技術成熟度不足與高額的研發投入,短時間內市場存在過度興奮的可能,投資者需警惕潛在的泡沫化風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