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比你想的更長!提前做好準備只為「持續最好的狀態」

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瞭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

臺灣高齡化時程。 圖/元氣中心製表

國人平均壽命與推估。 圖/元氣中心製表

臺北大學教授曾敏傑因爲兒子罹患罕病而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如今當年擔心可能長不大的兒子在國外攻讀高齡學博士學位,而他從照顧年邁父母的經驗裡,發現「老」需要學習,來看看他建議大家如何存「老」本。

臺北大學青銀共學的長者,與學生一起在校園食物森林裡拔除雜草。 圖/侯永全攝影

臺北大學最近出版一本新刊物,名爲「學老志」,創辦人、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曾敏傑說起創刊的起心動念,五年前,他正照顧年邁父母,看到八十多歲的雙親飽受病痛所苦,非常不捨。但同時,他看到也是八十多歲的福邦證券前董事長丁桐源健步如飛、耳聰目明,對比之下,讓他思考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持續人生最好的狀態。

國發會推估,再過兩年,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日本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臺灣老的速度比日本更快,日本從六十五歲以上佔比達百分之十四的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花十一年,臺灣卻只有七年;預估日本邁向極高齡社會,即高齡人口占百分之廿八約需十六年,但臺灣只需十年。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臺灣面臨的不只是高齡化,而是快速高齡化。

超高齡列車 臺灣疾駛中

臺灣搭上疾駛的超高齡社會列車之後,預估二○二八年,十五到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工作年齡人口結構將更趨高齡化,未來將近一半爲中高齡;幼年與老年人口將於二○六○年超過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比逾一百,且預估這個時程還可能再提前。

當熟齡人口變多,佔工作年齡人口比率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曾敏傑認爲,我們要爲熟齡與老後做準備,賦權培力個人面對老化,不但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以因應老年生活的到來」,更要保持健康與活力,熟齡人士健康有活力,攸關臺灣社會競爭力。

只是容顏改 腦袋仍靈光

別再以「銀髮海嘯」等負面標籤來看對高齡化,現代的七十歲,可能等同於過去的六十歲,甚至更年輕。

老年定義翻轉,即使成爲六十五歲法定老人,依然充滿無限可能。神經醫學權威、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今年七十五歲,她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遲緩,但腦細胞仍活躍的銀髮族。」

劉秀枝最近出書,提到美國老年學期刊於二○二○年回顧七十五年來社會對老年看法的改變。一九四六年創刊號指出,「老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認爲老人生產力低,體弱多病需要照顧;一九六九年甚至出現老年歧視,給老人貼負面標籤,讓人恐老。

年老不衰老 玩3C樂活

一九七四年開始有學者發現,七十五歲以前的年輕老人依然健康有活力;一九九七年,有人提倡成功的老年,鼓勵維持社交能力,年老而不衰老。

劉秀枝指出,如今的「老人」與過去完全不同,使用3C產品是活力老年指標之一,別小看老人,許多人非常擅長使用3C,使用3C的能力與年齡無關。

曾敏傑與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辛法春推動青銀共學課程,內容包羅萬象,例如規畫食物森林,師生與長者一起栽種香草植物,共唱共學,成立「閱讀健康書庫」等。他提醒,老的過程需要學習,中壯年時期開始準備,所有人都必須有這樣的自覺與覺醒。

│更多精選推薦↓↓